千山大佛寺廟導游詞(精選3篇)
千山大佛寺廟導游詞 篇1
沿著許公塔繼續前行,有一上尖下寬的巨石臥在路邊,名為拴馬石,上面有一圓洞,即用來拴成繩的,因為寺廟為圣地,不許牲畜入內,所以人們在朝拜時,都要把馬匹拴在此處,古人曾說過,來到此地“文人下轎,武官下馬”,以表示對清靜之地的尊重。過了拴馬石,古跡斑斑的古塔就是八仙塔,高為十三米,六角十一級,塔的四周有八仙的浮雕,正面是南
極仙翁,此塔建于清康熙年間,是由開山祖師劉太琳的俗家師弟洪將軍為其打坐而修建,但每一次劉太琳在此打坐時都是心神不寧,之后才恍然大悟,自己的功德再高也不能居于八仙之上,于是放棄此塔,至今成為無量觀中為數不多的風景塔之一。在八仙塔之上有座潔白素雅飛彌漫著道教氣氛的白塔為“葛公塔”,建于民國土8年,是由愛國將領張學良將軍和一些國民黨高級將領為葛月潭道人所修建的,此塔高為8.78米,為密檐卷云式建筑,從塔基至塔頂全部使用細晶花崗巖修建,六面塔壁鑲嵌著用漢白玉雕刻的葛公生前親手繪制的蘭草和幽竹的浮雕,塔前刻有“淡泊寧靜”四字,是出自于諸葛亮的一副“淡泊以銘志,寧靜而志遠”以代表葛公一種超脫的境界。“海為龍世界天是鶴家鄉”是說自己象云野鶴一樣脫離了軍閥混戰年代世俗的紛爭,最終來到仙境無量觀。
千山大佛寺廟導游詞 篇2
千山,古稱積翠山,又名千頂山、千華山、千朵蓮花山。千山是長白山的支脈。南北綿延200多公里,縱貫整個遼東半島。自古以來就有“無峰不奇,無石不峭,無寺不古”之譽。千山為“園林寺廟山岳型風景區”,被譽為“東北明珠”。千山宗教文化歷史悠久早在1400年前北魏時期,千山就有佛教徒的蹤跡,隋唐代起有了廟宇建筑,到遼金已發展成遠震遼左的著名佛教勝地。“祖越”、“龍泉”、“香巖”、“中會”、“大安”五寺,在明代已很出名。到了清代道教進入千山,使千山的廟宇有了進一步的增建,發展到七寺、十二觀、九宮、十庵。千山廟宇布局巧妙,建筑宏偉。
千山人文歷史遺跡頗多千山歷來是引起人們向往的名勝之地,不僅有唐太宗李世民駐蹕和薛禮兵營遺址,還留下清帝康熙和乾隆游歷的足跡和詩篇。名貫三江的關東才子清太史王爾烈,曾在千山龍泉寺讀書,至今還保留他的書房。明清時的官宦、名人也曾紛紛來游,并題有許多匾額和詩詞贊美千山。就連《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棟亭詩抄》中,也把自己的籍貫用“千山”二字標出。
千山大佛寺廟導游詞 篇3
寺廟位于遼寧省北鎮市常興店鎮境內,醫巫閭山南端,占地13平方千米。寺廟始建于北魏,盛于中唐,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歷史,香火綿延,終日不斷。是中國北方的著名佛教圣地,因寺內石洞中的而名聞天下。
寺廟景區不僅是善男信女的朝拜道場,也是陶冶性情、觀光覽勝的好去處。精巧的傳統古建筑,層層疊疊錯落有致,更與群山密林相互掩映,令人回味無窮。五百羅漢坡、滴水觀音、二十四孝青石浮雕等多處人文景觀集藝術性、觀賞性、教育性為一體,已成為寺廟景區的文化瑰寶;這里的自然景觀或蔚為壯觀或惟妙惟肖,讓人感嘆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影壁山神鐘、臥龍松盤泥等“八景十二奇觀”引人入勝,耐人尋味,構成一幅幅雄奇畫卷。
誠摯歡迎海內外游客前來寺廟景區進香朝拜、觀光覽勝,幸福和吉祥一定會與您終身相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