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的導游詞(精選3篇)
江門的導游詞 篇1
大家好!下面由我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江門,江門市位于珠三角西部,是廣東省的一個地級市,占地面積大概9514平方公里,總人口大約412萬,江門地區我們一般又稱之為:“四邑”“五邑”,四邑是指:新會、開平、恩平、臺山,而五邑則是加多個鶴山。江門五邑是全國著名僑鄉,有“中國第一僑鄉”之稱,祖籍是江門的華僑、華人、港澳同胞有將近400萬,主要分布在全國五大洲107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分布在亞洲的華僑、華人占20%,而在美洲的占70%,呢個系同其他僑鄉有所不同的地方,其他僑鄉主要分布在亞洲。
五邑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孕育出非常多著名人物,例如:明末著名理學家陳白沙、近代維新派代表梁啟超、民主革命先驅陳少白、中國第一位飛行師馮如等等;除此之外,江門仲系個旅游資源非常豐富既地方;比較出名的有:臺山上下川島、新會小鳥天堂、恩平溫泉、開平立園、古村落等等......
講起新會,可能好多人首先林起既系《小鳥天堂》,沒錯,它確實是新會的一張名片,是聞名中外的生態旅游景點,中國最大的賞鳥樂園,作家巴金游覽后發表了一篇優美的散文《鳥的天堂》,概括了這里的美麗,并且這篇文章也被編入了小學語文教材,使小鳥天堂更加著名了。所以說它確實是新會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廣東有句流行語:東莞拳頭新會筆。新會人才輩出,新會人經常自豪地說:文有梁啟超,武有張其光,張其光又名張信千,是清代名將,清代朝廷御封他為唯一一個廣東籍的“巴圖魯”,巴圖魯是蒙古語,是勇敢、能干的意思,所以張其光都系幾“威水”嘎!系香港娛樂圈中,劉德華、譚詠麟、李克勤、黎姿等明星祖籍都系江門的。
接著我們來到臺山市,臺山市有著廣東音樂之鄉、排球之鄉、飄色藝術之鄉的美譽,另外,臺山華僑在國內眾多華僑中對世界影響力最大,例如加拿大第26任總督伍冰枝是臺山華僑,美國前華盛頓州州長、也是第一個華裔州長,現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先生也是臺山華僑,呢D系非常難得的。另外臺山旅游資源都非常豐富,最出名的要數上下川島了。每到夏天,都非常多人選擇來到上下川島旅游,非常值得一游,下次大家有機會都可以去度過一個愉快的假期。
跟住落來到開平,講起開平,我地自自然然就會想起開平的碉樓,開平碉樓既興起與開平地理環境和過去社會治安有密切聯系;過去水利失修,每次遇到臺風暴雨,經常有洪澇之憂,加上當時社會秩序比較混亂。因此,在清初就有鄉民建碉樓作為防洪防匪之用,而戰爭后,清政府更加腐敗,開平人民迫于生計,于是開始大批出洋謀生,經過一輩人甚至幾輩人的努力,漸漸有點產業,到了民國時期,戰亂更加頻繁,土匪更加猖獗,于是在洋的開平人節衣縮食。集資匯錢回家鄉建碉樓,而真正大批量興起時在20世紀20~30年代,當時大約有3000幾棟,現在存在的是1833棟,是全國最多碉樓的縣級市。
碉樓造型千姿百態,形式多樣,建筑風格上,是中國傳統建筑藝術與風格西方建筑融為一體的結晶。碉樓頂部造型最具表現力,具體可以分為柱廊式、平臺式、退臺式、懸挑式、城堡式等等,通過碉樓的頂部造型,我們可以體會到碉樓主人的經濟實力、審美情趣以及受外來建筑文化影響的程度,是開平碉樓引人入勝的地方。
從水口到百合、塘口到峴崗、赤坎、連綿數十里都是碉樓,看上去非常壯觀,可以說開平就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館,當地政府以保護華僑文化遺產為主的指導思想下,適當開發當地的旅游資源,最大可能地保護了村民的利益,并且改善了他們的生活狀況。所以說開平碉樓是中國鄉土建筑的一個特殊類型,是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筑藝術于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筑。
比較出名的開平碉樓有自力村碉樓群、馬降龍碉樓群、開平立園等。其中自力村碉樓群于20__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村一共有9座碉樓、6座廬(即系西式別野),最早的龍勝樓建于1919年,而最晚的湛廬建于1948年,該碉樓群在20__年7月的時候被評為“廣東最美的地方、最美民居”,這里也是當時華僑文化與生活的見證。
20__年春節賀歲檔有部電影叫《讓子彈飛》,大家有無睇過?呢部電影是有著名導演姜文執導,集合了周潤發、劉嘉玲、胡軍、陳坤、邵兵、廖凡等演員拍攝的。當時《讓子彈飛》首周票房1.7億,打破了《唐山大地震》1.6億的國產片首周票房記錄。看過影片的團友肯定會對片中古樸華麗的''碉樓群有深刻的印象。不錯,影片選取的外景地正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開平碉樓群,而為了配合姜文導游的拍攝,當地政府破例首度允許劇組進入碉樓內部進行拍攝,不過前提系簽訂了天價的保護協議。可見碉樓的重要性。
總的來說,可以用4個字來概括五邑的文化特色“僑、樓、泉、風”。
僑——指江門最大的優勢,無論是人數上還是歷史上,江門的華僑文化在廣東地區都是獨一無二的。
樓——顧名思義,指碉樓文化,因為每一座碉樓都見證著中國曾經發生的過往。
泉——指溫泉,江門地下溫泉資源豐富,被稱為“溫泉之鄉”,除此之外仲有個象征意義:溫泉之下是地震帶,熱流不斷涌動,五邑地區也出現過很多富于激情、創新的人物,通過這些名人的研究,可以喚起五邑人像溫泉一樣的能量和創新熱情。
風——指風氣,歷史上五邑是個富庶的地方,曾經出過品類繁多、質地優良的土特產,有“小澳門、小廣州”之稱,歷史上也出現過好多優秀人物,江門人的思想深受明代理學家陳白沙的思想影響:自得、自然、主靜,不會刻意追求。所以江門人都是比較低調的。
江門的導游詞 篇2
走上江門的街道,夾道歡迎我們的是整齊劃一的綠化樹和姿態優美的路燈。不遠處,就有一兩處花圃映入我們的眼簾。一不留神,整潔的大道,蔥綠的樹木,盛放的花草,會讓你認為自己在花園中散步呢。當然,路邊的各種設施也不甘落后,紛紛換上自己的新裝。公交車站、垃圾桶、路邊的圍墻、天橋……都在太陽底下比拼著誰穿的更加光鮮。
確實,江門的面貌煥然一新了,我仍忘不了站在天橋上望去,心里萌生的那份賞心悅目。城市大夏,通道大路,花草樹木,山川河流,一切在江門是那么協調。
而讓我感到更加欣喜的是人的變化,江門人的變化!馬路上,紅燈停,綠燈走,行人車輛齊遵守,即使是交通再繁忙的街道,也顯得那樣井然有序。公交車上,文明禮讓,“謝謝,不客氣……”交織在一起;學校里,“老師好,同學早。”這樣的言語不絕于耳。走在人山人海的大街上,你更能看出個究竟來。順便扔垃圾的少了,更多的是交給垃圾桶;粗口濫言的少了,更多的是自覺排隊;爭先恐后的少了,更多的是自覺排隊……作為江門的一份子,我實在高興可以見證,并參與到這一變化當中去。如果說道路等設施是硬件,那作為“軟件”的我們,也一天一天地在完善中。
一個管樂團要演奏出悅耳的歌曲,就要團里每人互相協調,共同出力。同樣,要讓江門一直保持全國文明城市這份榮譽,也需要大家同心協力。人多力量大,只要我們大家都做好自己,各出一份力,江門一定能夠更加文明。
江門的導游詞 篇3
江門市區因地處西江與其支流蓬江的會合處,江南的煙墩山和江北的蓬萊山對峙如門,故名“江門”。早在元末明初,這里便形成墟集。
江門的商品經濟萌芽于14世紀,在蓬江區圩頂的地方有一個小圩集,每逢一、三、五圩期,鄰近四鄉的農民和漁民將生產的農副產品及魚產品拿到這里銷售或交換。后來圩集逐漸向海灘擴展,到16世紀,已發展成為“千艘如蟻集江濱”相當熱鬧的商品集散地。到了明末清初,更是“客商聚集,交易以數百萬計”。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5年),粵海關成立,在江門設立正稅口,俗稱“江門常關”。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根據《中英緬甸通商條約》專款,江門成為了西江的第一個上下客貨停靠站,屬三水管轄的一個分支機構。同年10月,粵海關在江門設立辦公所,這是首次以條約形成把江門定為人和商品入境的小關口,江門也就成為了西江南路對外貿易的水路交通樞紐和商品流通中心。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0年)江門辟為對外通商口岸后,成為了五邑乃至粵西地區的對外通商口岸,清光緒二十八年八月初四(即1902年9月5日),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續議通商行船條約》(即《馬凱條約》),將江門辟為對外通商口岸并相應設置海關。1904年3月7日,江門海關正式成立,粵海關把江門和甘竹兩個常關劃為江門海關管轄。
1904年3月7日,江門開放為對外貿易口岸時,將海關設在靠近河的東北入口2英里的西江右岸(即北街),在其對面有優良的錨地。因此,大噸位的船只無需進入河內,由民船或舢板將旅客和貨物從城內運上大輪船”。
先秦時期江門屬南越[3],秦后至民國之前江門為新會縣屬地。
1925年,江門定為省轄市。
1931年撤銷市建制,復歸新會縣轄。
1951年1月從新會縣析置江門市。后又分屬過粵中行署、肇慶專區、佛山專區管轄。此時為新會縣轄江門市。
1983年,江門市定為省轄地級市,實行市管縣新體制,下轄新會、臺山、開平、恩平、鶴山和陽江、陽春7縣。
1988年,陽江、陽春分出另設陽江市。1992年至1994年五縣先后撤縣設市,由江門市代管。
20xx年9月22日,新會撤市設區。新會區轄原縣級新會市的會城鎮、大澤鎮、司前鎮、沙堆鎮、古井鎮、三江鎮、崖門鎮、雙水鎮、羅坑鎮、大鰲鎮、睦洲鎮,區人民政府駐會城鎮,將原縣級新會市的棠下鎮、荷塘鎮、杜阮鎮劃歸江門市蓬江區管轄。
江門市20xx年轄蓬江、江海、新會三區及臺山、開平、鶴山、恩平四個縣級市,轄區范圍俗稱“五邑”。共同的歷史,同出一宗的地緣人緣,加上海外對五邑的影響,使江門五邑展現出豐富的民俗風情。其中新會、臺山、開平、恩平四縣俗稱“四邑”,加上鶴山則稱“五邑”。江門市區為蓬江區和江海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