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中和殿導游詞(通用3篇)
太和殿中和殿導游詞 篇1
現(xiàn)在我先為大家作個簡單介紹一下,故宮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古代皇家宮殿建筑群,故宮又叫紫禁城。“紫”是天上君王居住宮殿的顏色,那么人間的帝王當然要與紫字沾邊。“禁”是指當時那里守衛(wèi)森嚴,不要說是普通老百姓,即使是高官大員沒有皇帝的召見也不能私自入城,否則就會引來殺身之禍,是皇家“禁”地,所以又稱紫禁城,整座城池建成于公元1420年,位于天安門廣場北側(cè)。整個院落分為二大部分,即“前朝”和“后寢”。“前朝”是皇帝舉行盛大典禮的地方,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及東西兩側(cè)的文華殿及武英殿為主。“后寢”是皇帝及后妃、未成年的子嗣們居住的地方,主要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及東西六宮為主。除此之外,故宮內(nèi)還有很多其它各式各樣、用途不一的大小宮殿。據(jù)說當年紫禁城共有宮殿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夠多吧! 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lǐng)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1912年清帝退位。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首次對外開放。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先后多次對故宮進行修繕,使它更加壯麗輝煌。1987年北京故宮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大家請看,故宮四周有的紫工色的宮墻,它高約10米,長約3.5公里。高墻四面都建有高大的城門,南為午門即故宮正門。北為神武門,城墻四隅各矗立著一座風格獨特、造型綺麗的角樓。宮墻外圍著一條寬為52米的護城河,使故宮成為一座壁壘森嚴的城堡。
接下來,大家隨我一起去看看最富麗堂皇的建筑,被告稱為“金鑾殿”的太和殿。這是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大家往里看,大殿高28米,東西寬63米,南北長35米,這里有直徑達1米的大柱92根,圍繞御座的6根大柱叫“蟠龍柱”,是用瀝粉金漆做成的。在我們正前方就是皇帝的專座——御座,設(shè)在殿內(nèi)高2米的臺上,前有造型美觀的仙鶴、爐、鼎,寶座是鍍金的,扶手是鍍銀的,4個香爐是用香木做的,可謂是富麗堂皇。后面有精雕細刻的圍屏。整個大殿裝飾得金碧輝煌,莊嚴絢麗。
參觀完了太和殿,大家再隨我往后走,一起去看看中和殿和保和殿。這三個殿構(gòu)造大相徑庭,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保和殿是皇帝宴請外蕃王公貴族和京中文武大臣之處。保和殿最讓人驚嘆的是殿后有一塊石雕。石雕長16.57米,寬3.07米,厚1.7米,有200多噸重。上面雕著波濤洶涌的大海,騰云駕霧的飛龍。聽到這兒,大家不禁想說故宮真不愧為中國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呀!
在故宮博物院里收藏著大量珍貴文物,據(jù)統(tǒng)計總共達1052653件之多,占全國文物總數(shù)的1/6,其中有很多件是絕無僅有的國寶。在幾個宮殿中設(shè)立了歷代藝術(shù)館、珍寶館、鐘表館等,愛好藝術(shù)的人可以去自由觀賞一下,以加深了解故宮。
好了,我的講解到此結(jié)束,請大家自由參觀,記得要注意衛(wèi)生,除了照片,你什么也別帶走;除了身影,你什么也別留下。11時在這保和殿門前集合,可別耽誤喲!
太和殿中和殿導游詞 篇2
故宮始建于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面積為723633平方米。相傳故宮一共有9999間房,實際據(jù)1973年專家現(xiàn)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7間。這位小朋友你知道環(huán)繞故宮的圍墻有多長嗎?對了!是3400米。圍墻外還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huán)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從天安門后面的端門進入后,走過午門、太和門,就來到了有名的太和殿。太和殿是“東方三大殿”之一,是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木結(jié)構(gòu)大殿,俗稱“金鑾殿”。位于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名太和殿。建成后屢遭焚毀,多次重建,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接下來自由活動15分鐘,注意不要亂刻亂畫,還不要隨地吐痰和扔垃圾。之后我們?nèi)ケ:偷睢?/p>
太和殿中和殿導游詞 篇3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故宮內(nèi)最大宮殿。建筑面積2377平方米,重檐廡殿頂,是殿宇中最高等級,為外朝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
太和殿建在三層重疊的“工”字型須彌座上,由漢白玉雕成,離地8余米,下層臺階21級,中,上層各9級。太和殿殿外左右安放四個銅缸,象征”金甌無缺“,作為貯水防火之用。臺基東西兩側(cè)各有一只銅制仙鶴和龜,是長壽的象征。
這個由鉛鑄造成的器具叫嘉量,嘉量是當時量的標準器,表示皇帝公平處事,誰半斤,誰八兩,心中自然有數(shù)。對面還有一個石頭做成的器具叫做日晷,是古代的測時儀。皇帝的意思是:量和時的基準都在自己手里。
太和殿正面有12根圓紅柱,東西約63米,南北進深約37米,高35米,殿前丹陛三層五出,殿前后有金扉40個,金鎖窗16個,整個大殿雕梁畫棟,豪華富麗。殿內(nèi)中央設(shè)有2米高的平臺,上面擺放著雕有9條金龍的楠木寶座。后面有金漆圍屏,前面有御案,左右有對稱的寶象、角端、仙鶴、香筒等陳列品。象馱寶瓶,內(nèi)裝五谷,象征太平景象、五谷豐登。角端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可“日行一萬八千里”,通曉四方語言,只有明君,它才捧書而至,護駕身旁。
太和殿也叫金鑾殿,為什么這么叫呢因殿內(nèi)為金磚墁地而得名。金磚墁地平整如鏡,光滑細膩,像是灑了一層水,發(fā)著幽暗的光。那么金磚真的含金嗎其實這是一種用特殊方法燒制的磚,工藝考究,復雜,專為皇宮而制,敲起來有金石之聲,所以稱作“金磚”。燒這種磚,每一塊相當于一石大米的價錢,可見金磚雖不含金,但也確實貴重。殿內(nèi)共有72根大主柱,支撐其全部重量,其中6根雕龍金柱,瀝粉貼金,圍繞著寶座周圍。在殿中央有一藻井,是從古代“天井”和“天窗”形式演變面來,為中國古代建筑的特色之一。主要設(shè)置在“尊貴”的建筑物上,有“神圣”之意。在藻井中央部位,有一浮雕蟠龍,口銜一球(球為銅胎中空,外涂水銀),此球叫軒轅鏡,傳說是遠古時代軒轅黃帝制造的,懸球與藻井蟠龍聯(lián)在起,構(gòu)成游龍戲珠的形式,懸于帝王寶座上方,以示中國歷代皇帝都是軒轅的子孫,是黃帝正統(tǒng)繼承者。
它使殿堂富麗堂皇,雍容華貴。鏡下正好對著寶座,據(jù)說是袁世凱怕大球掉下來把他砸死,故將寶座向后挪到現(xiàn)在的位置。
關(guān)于龍椅,這里面有段故事。1916年(民國五年)袁世凱登基時,把原來的寶座搬走了,換了一把西式高背大椅,上飾他自己設(shè)計的帝國徽號。據(jù)說他的腿短,因而將椅座降低。新中國成立后,為了尋找那把龍椅,根據(jù)過去的一張照片,在破家具庫找到了一把破椅,經(jīng)專家鑒定,這椅子就是皇帝寶座,后經(jīng)修復展出。太和殿東或西側(cè)銅缸處)古人把陳設(shè)在殿堂皇屋宇前的大缸,稱為“門海”,門海者,蓋“門前大海”之意,古人相信,門前有大海,就不怕鬧火災。
因此,大缸又稱為吉祥缸。它既是陳設(shè)品,又是消防器材。在科學不民達的古代,宮中沒有自來水,更沒有消防器材。因此,缸內(nèi)必須長年儲滿水以備不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