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上海經典導游詞900字(通用3篇)
關于上海經典導游詞900字 篇1
靜安寺,位于上海市靜安區南京西路1686號,南鄰南京西路,西鄰萬航渡路,北依豫園路。是上海市的著名的真言宗古剎之一,也是上海最古老的佛寺。
靜安寺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三國孫吳赤烏年間,初名滬瀆重玄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20_年),更名靜安寺。南宋嘉定九年(1220_年),寺從吳淞江畔遷入境內蘆浦沸井浜邊(今南京西路1686號),早于上海建城。
靜安古寺毀于十年動亂時期,1984年以后,靜安寺逐步開始恢復重建,1991年,基本修復到民國時期規模。后又開始擴建,總建筑面積達2.2萬平方米,建筑群終成今制,整個廟宇形成前寺后塔的格局。
在黨和政府的領導關心下,全寺僧職人員共同努力,堅持農禪并重的傳統,勤儉起家,從零開始,自養自立,香火日盛,法務再興。1985年,靜安寺修復真言宗密壇期間日本高野山真言宗第二次"空海入唐求法至長安之路"訪問團參訪靜安寺,團長內海有昭、副團長靜慈圓、秘書長前有隆,贈送了部分密壇法器,使真言宗壇場得以較快恢復。同時建立了"持松法師紀念室",陳列持松法師海內外弘法的照片、生前著作、書畫作品、日常起居用具等。1987年,度寰法師任住持。1988年,新建大雄寶殿,由趙樸初居士題額。靜安寺
1988年3月度寰法師圓寂后,同年10月,由真禪法師兼任靜安寺方丈。香港李國慶居士夫婦捐獻漢白玉觀音菩薩立像一尊,供奉于圓通殿。次年,新加坡居士劉庚宇等捐資從緬甸請回高3.6米的釋迦牟尼玉佛坐像,供奉于大雄寶殿。1994年,新建三層樓僧寮與上客堂,文物樓、寺務處辦公室先后落成。是年十月舉行持松法師誕辰一百周年紀念與持松法師佛學思想研討會,美、日、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等國及港臺地區佛教界友好人士、北京、江浙鄂皖、本埠諸山大德、學者專家、護法居士近千人與會,盛況空前。落實政策以來的十年,靜安寺的發展與修復成就,超過了以往任何歷史時期。
此外,建于明正德年間的位于寶山區羅店鎮上的玉皇宮,于1988年改稱梵王宮,作為靜安寺下院,由靜安寺前監院從達法師住持。靜安寺在自身修復的情況下,仍然拔出款項,支持梵王宮的修建開放。1993年,梵王宮改名"寶山凈寺",更具規模。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曾親赴禮佛,并為安養院題辭:"老有所終,大同理想。報眾生恩,法老為上。如奉父母,如敬師長。美哉梵宮,不殊安養。"
1995年底,慧明法師調來靜安寺任監院。1996年初,成立了以德悟法師為主任的新的寺務委員會,在集體領導和民主管理方面又遇上新臺階。期間,慧明法師作為中國佛教代表團成員,出席了在韓國舉行的中日韓佛教友好研討會漢城大會,出席了尼泊爾藍毗尼阿育王石柱發現一百周年慶典以及由中國援建的"中華寺"奠基儀式。他在參訪尼泊爾加德滿都斯瓦聲楊布寺時,請回了佛陀舍利。
關于上海經典導游詞900字 篇2
上海新天地是一個具有上海歷史文化風貌,中西融合的都市旅游景點,它以上海近代建筑的標志石庫門建筑舊區為基礎,首次改變了石庫門原有的居住功能,創新地賦予其商業經營功能,把這片反映了上海歷史和文化的老房子改造成集國際水平的餐飲、購物、演藝等功能的時尚、休閑文化娛樂中心。
平安夜前夕,我慕名來到新天地游玩,在我心中這里可以算是魔都最富有浪漫小資情調的地方了。
新天地分為南里和北里兩個部分,南里以現代建筑為主,石庫門舊建筑為輔。北部地塊以保留石庫門舊建筑為主,新舊對話,交相輝映。南里建成了一座總樓面面積達25,000平方米的購物、娛樂、休閑中心,于20xx年中正式開幕,這座充滿現代感的玻璃幕墻建筑物,進駐了各有特色的商戶,除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餐飲場所外,更包括了年輕人最愛的時裝專門店、時尚飾品店、美食廣場、電影院及極具規模的一站式健身中心,為本地和外地的消費者及游人提供了一個多元化和具品味的休閑娛樂熱點。
新天地的南里廣場有一棵碩大無朋的圣誕樹,正在舉行“吻亮天地”的活動。
這里是新天地的舊式建筑。石庫門里弄在最多的時候有9000多處,曾占上海市區全部住宅面積的六成以上。單純從建筑的角度出發,石庫門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走過百多年的歷史,而且有些石庫門的空間結構也已不適合現代人的居住觀念,因此消失是正常的。90年代初期,上海開始了大型的重建和開發。不少石庫門老房子被拆卸,取而代之的是一幢一幢的高樓,一片又一片充滿懷舊風情的老房子漸漸消失,人們才意識到要去保留這些上海獨有的“藝術品”。
與南里一條馬路之隔的北里,由多幢石庫門上海新天地老房子所組成,并結合了現代化的建筑、裝潢和設備,化身成多家高級消費場所及餐廳。在南里和北里的分水嶺-興業路-是中共“一大”會址的所在地,沿街的石庫門建筑也將成為凝結歷史文化與藝術的城市風景線。
漫步新天地,仿佛時光倒流,仿佛置身于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但一步跨進每個建筑內部,則非,F代和時尚,親身體會新天地獨特的理念,這有機的組合與錯落有致地巧妙安排形成了一首上海昨天、明天、今天的交響樂,讓海內外游客品味獨特的海派文化。
關于上海經典導游詞900字 篇3
原上海站建于,過去叫北火車站(北站),位于天目中路寶山路口。
上海北站是連接我國陸上南北交通線的樞紐之一。從上海北站沿滬寧線北上,可以連接津浦、隴海等線,到達合肥、天津、北京、西安,烏魯木齊、豫陽、長春、哈爾濱等地;經滬杭線南下,可連接浙贛等線,到達南昌、福州、廈門、廣州、昆明、貴陽、成都、重慶等地,每天抵達火車近五十班次,擔負著全國旅客發送量的百分之十四點三。
上海站最初的建筑面積只有二千平方米,"一oo二八"和"八o一三"事變,受到戰爭破壞,雖幾經修建,運營能力有限。為改善運輸條件,上海市政當局決定于一九八四年九月二十日正式動工興建一座與上海這座大城市相稱的新客站。
鐵路新客站是上海80年代的一項大型綜合建設工程,1987年12月28日正式啟用。新客站設計通行能力72對,車站廣場全日與高峰小時的人流吞吐設計量分別為57.5萬人次和5萬人次;車輛吞吐量分別為3.3萬輛次和0.3萬輛次。根據人流、車輛吞吐量和用地條件,確定新客站設置南北兩個廣場。廣場規劃面積為9.7萬平方米,其中南廣場約6.7萬平方米;北廣場為3萬平方米,行人、車輛交通及停車面積分別為1萬平方米、0.72萬平方米和1.28萬平方米。旅客可就近乘車,減少繞道,改善了乘車條件。同時與地鐵一號線和正在建設的軌道交通"明珠線"相交,形成高效的客流集散地。
南廣場由一個中心廣場和左右兩個輔助廣場組成,基本呈對稱布置。通過東西出口廳前的步行帶向前延伸環抱呈蟹鉗形中心停車場,中間布置綠化島與站房主樓大門相對,成為整個廣場的中心。公交線路的終點站分散布置在東西出口廳的前方。北廣場利用南北向的孔家木橋路和東西向的交通路作為車站進出的主要道路。廣場出口廳的北側和進口廳東西兩翼,分別布置了機動車停車場,靠近進口廳設置多條交通終點站,廣場東西兩端都設有非機動車停車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