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島導游詞(精選3篇)
蓬萊島導游詞 篇1
蓬萊市是煙臺市的縣級市,古稱登州,素有“人間仙境”的美譽,是古代膠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蓬萊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民風淳樸,地靈人杰,自古就是世人向往的旅游勝地。
蓬萊市位于膠東半島北端,東臨福山市,西接龍口市,南連棲霞市,北瀕黃海、渤海,與長島縣隔海相望。總面積1128.6平方千米,總人口44.5萬。在全國最發達的10O個縣中排名第47位,先后榮獲“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科普示范市"、“全國文化先進市"、“全國食品工業強市”等榮譽稱號。20__年,又榮膺“中國最佳休閑旅游城市"、“山東縣域旅游品牌十強"等稱號。
蓬萊作為山名,最早見于《山海經·海內北經》,里面有“蓬萊山在海中”的句子。據《史記·封禪書》記載,傳說遠在齊威王、齊宣王和燕昭王的時候,渤海中有三座神山名叫蓬萊、方丈和瀛洲,上面的東西全是白色的,黃金白銀為宮闕,珠殲之樹皆叢生,華實皆有滋味,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為了尋求長生不老藥來到這里,忽然看見天盡頭有一片紅光浮動,便問隨駕方士那是什么,方士靈機一動,回答說:“那就是仙島。"秦始皇大喜,又問仙島叫什么名字,方士一時無以應對,就以海上三島之一的“蓬萊”作答。
蓬萊作為地名,始見于唐代李吉甫所著《元和郡縣圖志》:“昔漢武帝于此望蓬萊山,因筑城,以蓬萊名之。"漢武帝于公元前104年東巡到這里,望神山而不遇,于是筑了一座小城命名為“蓬萊"
蓬萊地處渤海前哨,與旅順同扼京津門戶,一向是海防要塞。宋代在畫河人海口設“刀魚寨”,屯兵戍守。明代置登州衛,建水城,建立水師府節制山東全省備倭,成為全國最早的水軍基地。清代設登州鎮,在這里駐兵統轄山東全省軍務。清咸豐八年(1858)六月,英法兩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規定登州為1O個通商口岸之一。咸豐十年(1860)冬,英國領事馬里遜到登州籌辦領事館和開埠通商事宜,因為登州港狹水淺,于是開埠口岸改到芝罘,也就是今天的煙臺。甲午中日戰爭期間,登州是主要海防要地之一,守軍曾在這里擊退過入侵的日艦。
傳說中的仙山蓬萊,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幻境,而我們今天去的蓬萊閣卻是真實而有魅力的好地方。“眼前滄海難為水,身到蓬萊即是仙。"蓬萊的風情魅力,來源于變幻神奇的海市奇觀和八仙過海的神話傳說,來源于瑰麗獨特的地域文化和恍若仙境的旅游景觀。
蓬萊島導游詞 篇2
蓬萊市位于膠東半島北端,瀕臨渤、黃二海,總面積1128.6平方公里,設7個鎮、5個街道、1處省級經濟開發區和1處省級旅游度假區,總人口44.5萬。在全國最發達的100個縣中排名40位,先后榮獲“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科普示范市”“全國文化先進市”、“全國食品工業強市”、“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市”、“全國殘疾人康復工作先進市”、“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先進市”,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范市、園林城市、適宜人居環境獎城市、創建文明城市、平安建設、安全生產、外經外貿、農民增收、農業產業化、教育兩基、計劃生育、雙擁先進市。
蓬萊歷史悠久,風景秀麗。蓬萊是著名的海濱風景旅游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文化積淀深厚,文物古跡眾多,境內有馳名中外的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的蓬萊閣,有迄今保存最完整的中國古代水軍基地——蓬萊水城,有民族英雄戚繼光表功祠和戚氏牌坊,均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加之“海市蜃樓”奇觀和“八仙過海”美傳,素以“人間仙境”著稱于世,被列為國家級風景旅游區,年接待中外游客260多萬人次。
蓬萊島導游詞 篇3
今年夏天,我去了蓬萊,有幸看到了海市蜃樓。據記載:海市蜃樓是一種因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自然現象。它也稱為蜃景,是地球上物體反射的光經大氣折射而形成的虛像。20xx年5月9日下午4時左右,海口市出現海市蜃樓奇觀,持續一個多小時左右。
那天上午我光著腳丫,踩在柔軟的沙灘上,留下一串小腳印,可是海浪一沖就不見看了,那時能見度很高,可以看到幾百米遠。可走到海水浴場,能見度就非常低,最多只能看到幾米遠,不一會,霧散了,慢慢地又恢復了原來清晰的樣子。
突然有人喊:“快看海市蜃樓出現了!”大家都停下在做的事,向深海望去,隱隱約約的看到了一座樓的外形,慢慢地慢慢地逐漸清晰起來,好像是一座現代的樓房,藍色的墻,白色的窗戶。那時人聲鼎沸,人們都驚嘆于大自然的神奇與偉大,我也陶醉在大自然的奇異景觀中。我心想我也是個幸運兒,能夠欣賞到這樣神奇景觀。我想我要是能站在這座大樓上看著無邊無際的大海那該多好啊。
大約半小時左右,海市蜃樓逐漸消失,人聲漸漸平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