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孔廟導游詞范文(精選3篇)
山東省孔廟導游詞范文 篇1
這個學期的入學典禮是去孔廟,不過天公不太作美,今天下起了大雪,路面上都結了冰,好在我們歷經風雪終于到了孔廟。
我們走到了孔廟的大門,那是一座古樸的大門,它叫欞星門。一位導游阿姨走了出來說:“這就是孔廟的大門,欞星門,你們看到的孔廟可古老了,它在南宋紹光元年也就是公元1131年就已經在這了。”我在心里想:孔廟的真實年齡還真跟它的外表一樣是個“老古董”!
跨過門檻,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個半圓形的水池,導游阿姨說:“這個水池叫泮池,泮是伴水的意思,所以它是半圓形,在古代泮池可是很有用的,古代新入學的學生都要登泮橋、跨泮橋,泮橋就是泮池上面的那座橋,這個儀式叫入泮也就是古代人的入學儀式。”接著我們就開始入泮,這表示我們新的一個學期開始了。我在入泮時看到點點雪花飛落,將泮池周圍變得一片雪白,落入泮池的雪花就變成了清澈透明的水,我心里想:整幅畫面就像一塊潔白的漢白玉中間又鑲上了一塊半圓形的藍寶石!
向前走去,一座由鮮紅色的柱子、門和青黑色的瓦片組成的'大門坐落在我們面前,導游阿姨說:“這座門叫大成門,大成是孟子對孔子的評價,他說孔子之謂集大成,意思是贊頌孔子集古圣賢之大成到了非常高的境界。”聽到了孟子對孔子的評價,使我知道了孔子的知識多么淵博!
最后我們來到了大成殿,我看到一幅匾額上寫著一個份量極高的成語“萬世師表”,這個成語代表了孔子學識的淵博與他教書育人的光輝形象。導游阿姨說:“‘大成殿’這幅豎匾可是南宋皇帝的御書!大家到里面來看,前面那五座石像最中間的那個就是孔子像。這座大成殿里的寶貝也不少,比如:天花板上畫的可都是清代彩畫!”我看到巨大的孔子像,像前擺放著人們的貢品,我抬頭一看,發現天花板上真有彩畫,上面畫著龍、鳳等神獸,畫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參觀完孔廟我們要回學校了,在路上我想:這次參觀不僅增加了我對孔子的了解,還堅定了我要好好學習成為學識淵博的人的信念。
山東省孔廟導游詞范文 篇2
曲阜孔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孔子逝世的第二年,即周敬王四十二年(魯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宗廟規格按照周代禮制規定:“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無廟。”士與大夫的廟設定在其住宅東側,與住宅同為一大門之內。孔子在魯國從政時,最高任過“大司寇”,但在其周游列國回國之后,一直未重新從政,所以論其身份,仍為“布衣”。
后人為其立廟,實際上有所不同于常禮。因宅立廟,是因為故宅最能使人觸景生情。最初的立廟是為了追慕悼念孔子,將孔子生前所穿過的衣物、乘過的車、用過的琴等遺物收集于孔子生前故居內,做以紀念。此時的孔廟布局尚無記載,只能按常理推測為廟屋三間。
孔廟平面呈長方形,占地14萬平方米,南北長0.7公里。孔廟沿一條南北中軸線展開布置,左右對稱,布局嚴謹,共有九進院落,前有欞星門、圣時門、弘道門、大中門、同文門、奎文閣、十三御碑亭,從大圣門起,建筑分成三路:中路為大成門、杏壇、大成殿、寢殿、圣跡殿及兩廡,分別是祭祀孔子以及先儒、先賢的場所;東路為崇圣門、詩禮堂、故井、魯壁、崇圣詞、家廟等,多是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西路為啟圣門、金絲堂、啟圣王殿、寢殿等建筑,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地方。
全廟共有五殿、一祠、一閣、一壇、兩堂、十七碑亭、五十三門坊,共計有殿廡四百六十六間,分別建于金、元、明、清及民國時期。孔廟內最為著名的建筑有:欞星門、二門、奎文閣、杏壇、大成殿、寢殿、圣跡堂、詩禮堂等。
山東省孔廟導游詞范文 篇3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我們現在將要游覽的是古代藝術的博物館--岱廟。
岱廟,舊稱“東岳廟”,又叫泰廟,主祀“東岳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王來泰山封禪告祭時居住和舉行大典的地方。
岱廟創建歷史悠久,西漢史料始有“秦即作疇,漢亦起宮”的記載。唐開遠十三年(公元720xx年)增修宋祥符二年(公元1020xx年)又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后經金、元、明、清歷代拓修,逐漸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建筑群。
岱廟位于泰安市城區北部,恰在南起舊泰城南門,北的岱頂南天門中軸線上。南北長405.7米,東西寬236.7米,呈長方形,面積為9.6萬平方米。岱廟的建筑,采用了中國古代縱橫雙方擴展的形式,總體布局以南北為縱軸線,劃分為東、中西三軸。東軸前后設漢柏院、東御座、花園;西軸前后有唐槐院、環詠亭院、雨花道院;中軸前后建有正陽門、配天門、仁安門、天貺殿、后寢宮、厚載門。
主體建筑宋天貺殿位于岱廟內后半部,高踞臺基之上,其他建筑則設在中心院落之外,彼此獨立,又有內在聯系。這種建筑布局是按照宗教的需要和宮城的格局構思設計的,形成分區鮮明,主次有序,莊嚴古樸的獨特風格,并通過建筑空間的變幻,在莊重、肅穆和幽深、雅樸的相互滲透中相映成趣,完整一體。廟中巍峨的殿宇與高入云端的南天門遙相呼應,給人以置身泰山之中的優美感。
岱廟城堞高筑,周長三華里,高三丈,四周8個門,向南開的5個,中為正陽門,左為東掖門,再左名仰高門;右為西掖門,再右名見大門;向東的名青陽門,也叫東華門;向西的名素景門,也叫西華門;向北的名魯瞻門,也叫厚載門。每個城門上皆有城樓,岱廟的四隅分別建有巽、艮、乾、刊角樓,整座建筑雄偉壯觀,氣勢磅礴,猶如一座帝王的宮闕。
岱廟,是泰山文物最集中的地方。這里保存了琳瑯滿目的歷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祭器、供品、工藝品,也有閃爍著華夏文明光華的泰山出土文物和革命歷史文物,并保存了大量的泰山典籍和道經。更為珍貴的是還有184塊歷代碑刻和48塊漢畫像石,成為我國繼西安、曲阜之后的第三座碑林。
岱廟,又是一座賞心悅目的古典園林。虬龍蟠旋的古柏,遮天蔽日的銀杏,玲瓏精美的盆景,爭奇斗艷的花卉,又為古樸典雅的亭、臺、樓、閣增添了萬種風情的媚態。岱廟,一年四季景色如畫,吸引了眾多的中外游客。
莊嚴、雄偉的岱廟,殿宇輝煌,文物薈萃。這里的每一處建筑都體現著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風采,每一件文物都反映了泰山的文明發展。漫步在這藝術的世界里,抬眼望到的,舉手觸到的都是民族的瑰寶,無不使觀者動力容,令游人感慨。巍巍岱廟,是一座熔建筑、園林、雕刻、繪畫和祖國傳統于一體的古代藝術博物館。
現在,我們到的這個地方叫“遙參亭”。它位于泰安市區的中部,通天街的北首,座落在岱廟正陽門外,是岱廟的前庭,為進入岱廟的初階。古代帝王每逢來泰山舉行祭典時,先要在這里舉行簡單的參拜儀式,以表示對泰山神的虔誠。因此,古時又稱“草參亭”。
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山東參政呂經升任副都御史,臨行前改為“遙參亭”,一直延用至今。遙參亭門外的遙參坊是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創建,至今完好無損。另有旗桿高豎,左右鐵獅蹲列。坊南的“雙龍池”,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開建,方石壘砌,引王母池之水,環繞岱廟注入池中。因池內西北、東南角各有一個進出水的石雕龍頭而得名。
池南是通天街,使人一進入泰城南門就置身于神秘、莊嚴的“登天”氣氛之中。池北側的華板上刻有“龍躍天池”四字。1992年又在池外圍以漢白玉雕花石欄,周長63米,以保護文物。石欄內東側立有清代石碑二通,北側立有“濟南五卅慘案紀念碑”,西北側有古槐一株,相傳為唐代所植,至今枝葉繁茂,青翠欲滴。雙龍池周圍為一小廣場,四周古建筑林立,形成一幅優美的圖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