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歷史文化導游詞匯總(精選3篇)
貴州歷史文化導游詞匯總 篇1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各位來到爽爽的貴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游,你們可以叫我_,今天就由我帶領給位領略貴陽的風采,我們今天要去的地方是“鰲礬浮玉”甲秀樓。
甲秀樓,猶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漢的黃鶴樓、成都的望江樓、昆明的大觀樓都是這些城市的標志一樣,甲秀樓是貴陽的標志,是貴陽的徽章。
甲秀樓始建于明朝萬歷20_年(1598),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最先昌導修建甲秀樓的是當時的貴州巡撫江東之。他很重視文化教育,建樓的用意深遠,不但刻意點明貴陽山水秀甲黔中,而且激勵人們努力學習,使貴陽"科甲挺秀",人才輩出。
自此以后,貴陽果然出了許多著名人物。例如:明末以"詩書畫三絕"聞名于世的楊龍友,被江南文士譽為"天末才子"的謝三秀,等。清代還出了兩個狀元,一個是武狀元曹維城,另一個是文狀元趙以炯。甲秀樓是貴陽"人杰地靈"的象征。最先看到的是甲秀樓的石牌坊,上面題詞"黔南勝跡",游客們都會在這里留影。牌坊前后有8個石獅子,它們不是通常見到的坐獅或臥獅,而是從高處俯沖下來的雄獅。在貴州的古建筑中;您經常可以看見這樣的下山獅,顯得虎虎生氣,好不威風。
腳下的這座橋叫浮玉橋,它的橋面并不是平盲的,而是有一個起伏,像一條浮在水上的玉帶。建筑家在此煞費苦心,因兩岸地勢高低不同,于是在對岸建起一個大拱,形成一條曲線,增加了橋梁造型的美感。橋的兩端,前面有拱南閣、觀音閣、翠微閣,后面原有武侯祠。河中有一巨大礁石矗立,名為鰲磯石。河水到了這里,形成了一個漩渦,稱為涵碧潭。
在全國的風景橋中,浮玉橋是有名的,它可與杭州蘇堤上的"六橋煙雨"、揚州瘦西湖的五亭橋相媲美。雖說北京頤和園的玉帶橋比它長,比它雄偉,但這種橋型出現的時間比北京的玉帶橋要早兩百多年。
浮玉橋橫跨在明凈的南明河上,兩岸翠柳煙籠。它原先有九個橋孔,橋下的涵碧潭在此回旋蕩漾,形成"長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觀。橋上的這個亭子叫涵碧亭。清晨和傍晚,有人從橋上悠然走過,從遠處觀看,仿佛是在水上行走,詩人把這種感受寫成了一幅楹聯,用"水從碧玉環中流,人在青蓮瓣里行"的詩句點出它的神韻。
甲秀樓巍然屹立在橋邊的鰲磯石上,把人帶入了"宛在水中央"的詩情畫境。從遠處眺望,半圓形的橋孔與它在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剛好是個正圓。橋、亭、樓的影子一齊映在水中,恍恍漾漾,給人以"鏡中景,水中樓"的朦朧感覺。甲秀樓建在蓬礬石上,還有深一層的意思,意在"獨占鰲頭",人才出眾。清人劉玉山寫了一幅《甲秀樓長聯》,共174字,凝結了貴州的歷史文化。開頭便是:"五百年穩占鰲磯,獨撐天宇,讓我一層更上,眼界開拓。"
過樓抵南岸可游覽貴陽僅存的一座始建于明宣德年間,距今560多年的明代建筑"翠微園"。這里原先是一片寺廟和園林,王陽明普經游覽過的南庵便在這里。他在《南庵次韻二首》詩中寫道:"松林晚映千峰雨"'"漁人收網舟初集"。近年來改建為翠微園,把寺廟建筑與園林庭院合為一體。走進大門,聳立在臺階上的殿,是南明時期永歷王朝修建的拱南閣。永歷王朝,最初建都在廣東肇慶,以后輾轉遷到貴州,在安龍駐了4年。拱南閣就是這一時期所建,大梁上至今還保留著"永歷己未孟秋月吉旦"的字樣。
供南閣內陳列著貴州的各種民族工藝品,可供游客自由選購。在它的右側,翠竹請幽,從前在此建有"龍門書院"。"龍門"二字寄托了一個良好的愿望,希望學生們有朝一日能夠像鯉魚跳龍門一樣,高中舉人、進土。
翠微閣內,開辟了蕭嫻書法作品陳列館。蕭嫻是貴陽人,她是康有為的弟子,是中國當代著名的女書法家。請看她的手跡,在氣勢宏大的筆觸中顯出售秀,"飛檐甲天下,落影秀寰中"的條幅,詩句中隱言"甲"與"秀"的意思。"清風待客,明月留人",運筆飛動,詞意清雅,表達了貴州人民殷勤好客的情懷,歡迎天下游客來貴州,到甲秀樓乍客。甲秀樓是鬧市中一處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景區內古色古香,景區外高樓林立,入夜后燈火輝煌,人影晃動,成為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聚焦點。
好了,各位親愛的游客,我們今天的游覽到此結束,現在剩下的時間呢,各位可以隨意的參觀拍照留戀,我們的集合時間是x時x分,我們集合地點就在門口處的大石牌坊處,請大家記住集合時間和地點我將在哪里等候各位,謝謝大家。
貴州歷史文化導游詞匯總 篇2
天津這座城市生成和發展的原動力。貫穿天津的海河,將北運河、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與渤海溝通起來,直接影響著天津的城市風貌和風土人情。天津城市發展的最大優勢,就是河海交匯形成的水文化。以此為濫觴,又派生出運河文化、漕運文化、碼頭文化、鹽商文化、港口文化及商埠文化。可以說“水”是天津地域文化的第一要義,水文化的流動性,催生了天津都市文化的開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
天津從村落開始,就借助與水密切相關的魚鹽之利而發展;隋煬帝開通大運河之后,天津又和黃河、長江水系相連,南糧北運以及鹽業的發展,使天津成為河海交織的航運碼頭,從而促進了漕運、商業、貿易的發展。天津在明清兩代是拱衛京師之門戶、河海轉運的樞紐、貿易繁茂的商埠。在當時,糧、鹽貿易為其兩大經濟支柱,而魚、鹽是天津兩項重要的財源。
水文化在天津地名上也有所體現———天津早期名稱是直沽寨、海津鎮和天津衛,“沽”“海”“津”三字都是“水”偏旁。全市18個區縣,有10個區縣名中有帶“水”偏旁的字———河西、河東、河北、塘沽、漢沽、大港、津南、武清、靜海、寧河。這些水氣迷漫的地名反映了天津地勢低洼、潮濕多水的特點。
天津有包括月牙河、西減河、東減河、洪泥河、衛津河等人工河渠在內的大小河流300余條,坑、塘、洼、淀星羅棋布。這種獨特的地形地貌特點在地名中也有典型反映———如以“沽”命名的聚落有上百條,幾乎都坐落在海河水系區域,如塘沽、大沽、漢沽、葛沽、西沽、后沽、大直沽、小直沽等。另外,天津別稱———津沽、沽上;海河又稱沽水,是天津市的風景軸線。以港、泊、洼、淀、溝、塘、灣、灘等為通名的地名亦為多見,如:大港、雙港、官港;楊家泊、團泊洼、青泊洼;賈口洼、唐家洼、衛南洼;南淀、北淮淀、三角淀;陳家溝、九道溝、南清溝;北塘、西雙塘、白塘口;趙家灣、唐家灣、西大灣子;柳灘、大灘等。如此之多的帶“水”偏旁字的地名,不正是天津低洼多水的地理特點的生動寫照嗎?
在天津都市發展歷程中,“水文化”猶如雙刃劍,呈現出復雜的矛盾形態———地處九河下梢、七十二沽的津門父老,在享用魚鹽之利的同時,也飽嘗十年九澇、水災頻仍之苦。天津歷史地名中有一些以“窩鋪”、“浮房”命名的聚落。“窩鋪”指極為簡陋的小屋,河西區東樓地區舊地名中,就有南樓窩鋪等一連串的地名。“浮房”指不打樁、不打地基的簡易平房。如和平區南浮房大街,原為曠野墳地,1939年鬧水災,災民在此臨時搭建簡易房屋,后成街巷。
由于地勢低洼,天津泄洪排澇的“減河”很多。所謂“減河”,就是為了減少河流的水量,在原河道外另開的通入海洋、湖泊、洼地或別的河流的河道,如獨流減河、馬廠減河、西減河、東減河等。市區以泄洪為主要功能的人工河渠,還有金鐘河、新開河、衛津河等。
貴州歷史文化導游詞匯總 篇3
不知為什么,每逢樓閣城闕我總會怦然心動,大至宏偉的建筑小至一本古書乃至斷壁殘垣,反沾有"古氣",我內心的親切便油然而生。也許,這就是喜愛古典文學的我從國五千年文化里汲取的一種格調吧!
這種格調未在我靈魂深處扎根之前,我是這樣想的:哎,天津,有什么好玩的。論現代化不如北京、上海,論自然風光更是不及云貴蘇杭地區;就是市里有點好吃的,其他的還有什么呀!后來,我漸漸打消了這個念頭,慢慢知道天津是一個了不起的城市。直至今天,游罷古文化街,我才真正感受到,原來天津人的生活是如此閑適、從容!
古文化街中見得最多的當數享譽中華的剪紙工藝,人們大多以最普遍而又有象征意義的圖案作為材料,例如"囍、福、財神、京劇臉譜;肥豬拱門、鯉魚跳龍門"等。遠遠一看,一片紅艷艷,越近越能感受剪紙工藝的細致入微。使自己不覺浸于節氣之中。這傳統的瑰寶所傳達的內涵與本質深深感染著每一位經商者,他們愿為這工藝而宣傳而欣賞而自豪。我想:這就是天津人的文化與生活吧!
不覺,你會聽見一席巨大的蜂鳴聲鳴音,隨著嗡嗡聲傳來的方向望去,呵,原來是賣空竹的老大爺在悠閑的抖空竹呢!空竹在他們手里顯得如此聽話,時而飛得老高,時而在線上滾動,時而又是金雞上架、鷂子翻身、鯉魚擺尾……很是有趣。沒有商家買家為錢財貴賤的爭論,他們只是在街頭巷尾玩著花樣,唯有和氣的經商時才停下來。我想:這也是天津人的文化與生活吧。
至于街頭設檔,制作糖畫的師傅,在光潔的大理石板上抖、提、頓、放、收,時快時慢,時高時低,隨著縷縷糖絲飄下,諸如飛禽走獸、花鳥蟲魚、神話人物等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呈現在你的眼前。看他們完成后自得的表情,我想:這還是天津人的文化與生活呀!
還有伴隨人們的木版年畫、泥人張……均是天津人的文化與生活呀!
文化的格調讓我親近傳統,這傳統又讓我感受這屬于天津人那悠閑,自在,不拘束,終生以藝術為友的傳統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