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導游詞十篇
泉州導游詞 篇1
大家好,歡迎到草庵摩尼教遺址參觀。
距泉州市區南門外19公里的晉江余店蘇內村,有一座萬山峰,又名萬石山、華表山,為我國僅存完整的摩尼教遺跡。因古用草構屋,故曰草庵。摩尼教又名明教,公元三世紀波斯人摩尼所開創,摩尼(公元216-276年)生于南巴比倫安眠王族家庭,他以拜火教為信奉基本,接收____、佛教和古巴比倫的宗教思維,創建了摩尼教。其教于唐代傳入泉州,稱為明教,崇敬光亮,倡導喧擾,反對黑暗和壓迫。古代遺址為元代修建物,據考古發明,宋代摩尼教已在這里運動。明代禁絕,此處鄉民仍以佛教崇拜,保留完全。摩尼教寺緊依華表山麓,內有僧尼方丈,本來庵前還有一座佛教寺,已廢,近年又重建,面目一新;、果樹相映,景致非常精美清凈,為一番別致風景。草庵寺依山崖傍筑,修筑情勢為石構單檐歇山式,四架椽,面闊三開間,間寬1?67米,進深二間3.04米,屋檐下用橫梁單排華拱承托屋蓋,簡略古樸。其中最為可貴的是庵內依崖石雕一尊摩尼光佛,石浮雕摩尼跌坐神像,作圓圈淺龕,直徑1.68米,坐像身長1.52米,寬0.83米,頭部比較特殊。浮現輝綠巖(青斗石)色彩,長方形面貌0.32X0.25米,背有光芒射紋飾,出現花崗巖石質,披發披肩,端坐蓮壇,面相圓潤,眉彎稍為隆起,嘴唇薄,嘴角線深顯,構成下額圓突,顯得安祥自若;身穿寬袖僧衣,胸懷打結帶,無扣,結帶用圓飾套束蝴蝶形,而向兩側下垂于腳部,雙手相疊平放,手心向上置于膝上,情態肅穆慈悲,衣褶儉樸流利,用對稱的紋飾表示時期作風。這是目前世界僅存的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列為全國重點文物維護單位。
在佛龕的左上角陰刻一段文字“謝店市信士陳真澤破寺,喜舍本師圣像,祈薦考妣早生佛地者。至元五年戌月日記”。五行楷書,34字,字徑2. 5X2.5厘米。在右上角還有陰刻比擬毛糙的文字“興化路羅山境姚興祖,奉舍石室一完。祈薦先君正卿姚汝堅三十三宴,妣郭氏五九太孺,繼母黃十三娘,先兄姚月澗,四學世生界者!边@些文字價值性很高,是目前世界獨一摩尼光佛造像跟庵寺建造年代可借的文字佐證,十分寶貴,同時也是研討泉州明教的一手歷史資料。
在這草庵遺址前真個20米處,曾經出土一塊元代完整的黑釉碗和60多件殘瓷片。這件完整的黑釉碗,口徑18.5厘米,高6.5厘米,碗內底部在燒制時便刻有“明教會”三字,字徑6.5厘米左右,其余殘瓷片同樣分辨刻有“明”、“教”、“會”三個字樣,這是當時泉州明教會活動情形的主要發現。宋未元初時燒制這種黑釉碗,在晉江磁灶為數較多,泉州市區近郊也有同類型的發現,闡明羅山草庵摩尼教遺址的文字記載與黑釉“明教會”的瓷碗相印證。泉州的摩尼教活動于元代是比較公然性的。解釋泉州的明教是以佛為崇拜而風行的。據傳有泉州十八位讀書士子住于草庵勤懇讀書,常于此浮現佛的形象,說是文殊菩薩的顯影,因而在摩尼光佛坐像兩側有弘一法師手書木刻對聯“石壁光明相傳為文佛顯影”,“史乘記錄于此著名賢讀書”。
明朝太祖朱元璋依附明教篡奪政權,并采取明教的“明”定國號,然而又擔憂明教要挾他的統治,即所謂“又嫌其教門上逼國號,寅其徒,毀其宮”。所以明初明教極盛一時又轉入機密活動,融會于道、佛教的民間崇拜。但仍于明正統年刻摩尼教的教義信條原出地方有。
勸念
清凈光明,鼎力智慧。
無上至真,摩尼光佛。
正統乙丑玄月十三日,住山弟子明書立。明萬歷年間(公元1573-1620年)泉州還有兩位有名詩人旅行草庵題詩于此:黃克晦(公元1524一1590,號吾野,惠安崇武人,能詩善字畫,著有《吾野詩集》等)
《萬石峰草庵得家字》
結伴遙尋太乙家,峨峨萬石映孤霞。
坐中峰勢天西側,衣上夢陰日半斜。
風榭無人飄翠瓦,云巖有水浸苔花。
何年更駐蘇杭鶴,靜閉閑房共轉砂。
詩人黃鳳翔(1538-1614,號儀庭,止庵。泉州市區人,名士名宦)
《秋訪草庵》
琳宮秋日共跌登,木落山空爽氣澄。
細草久湮仙峽路,斜暉暫作佛壇燈。
竹邊泉脈鄰丹灶,沿里云根蔓綠藤。
飄瓦頹垣君莫問,蕭然一榻便
以上兩位詩人都把草庵當作道教宮庵對待。其詩中還呈現“太乙神仙“和“丹灶”的詞句。
好了,今天咱們參觀摩尼教遺址到此就停止了,歡送大家再次光顧。謝謝!
泉州導游詞 篇2
九日山祈風石刻群是我國現存最多的祈風石刻,堪稱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豐碑,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于泉州在古時海上交通就很發達,人們為了求得行船順風,常要舉行“祈風儀式”,并刻石留記。
九日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它坐落于晉江北岸。遠在西晉太康九年(公元288年),移居閩地的中原移民每逢重陽節就要登上此山遙望中原,由于重陽節為九月初九,因此這座山就被命名為九日山。
歷代石刻有十方記載有關海交職事和海交交渲活動情況,“有郡守倪思正甫,提舶全茂實騰,遵令典祈風于昭惠廟……”,“大守貳卿顏頤仲,禱回舶南風,遵齊曲也,提舶寺丞劉克遜俱禱焉……”,“舶司歲兩祈風于通遠王廟……”,“以遣舶祈風于延福寺,通遠善劉廣福王祠下,修故事也”等這些石刻是古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跡,也是我國與亞非各國人民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
九日山頂峰有五代石佛造像,稱石佛山。石佛為五代陳洪進所倡刻,高4.5米,寬1.5米,袒胸盤坐于蓮座上,衣紋流暢對稱,為泉州最早的石雕造像,外筑石亭,以保護石像。
東峰因唐代宰相姜公輔貶謫隸泉,寄跡山中,卒后葬此,故名姜相峰,或稱東臺,又因其形似麒麟,俗稱麒麟山。北峰連接東西兩峰,叫北臺,三峰環抱成一塢,曰白云塢。塢中白云出岫,碧譚幽間,出峽南注,為菩薩泉勝跡。
山麓原有西晉太康九年(公元228年)乃泉州最早佛教寺院。南朝印度高僧拘那羅陀在此翻譯金剛經,學習漢語,山上還留有翻經石古跡。
泉州導游詞 篇3
一進門,我就看見一些模型,模型上有許多房子,這些房子只有一兩層,而且房子邊上有許多花草樹木和小河。我想:“這些模型大概就是孔子的家的模型吧!”
走進孔廟,我看見里面有兩扇門。里面有一個小花園,小花園里有一棵五層樓高的銀杏樹,邊上有一些房子。我走進一間房子,房子里有許多雕像,它們都是孔子的后代。我從這些雕像,知道了衢州孔廟是孔子的第四十八代子孫孔端友造的。
然后,我們又去了一些地方,其中,最有趣的是一間有許多凳子的房子了。
這間房子里有許多擺得整整齊齊的凳子,前面還有兩張凳子和一張桌子。我想:“這里大概就是講學的地方吧!”于是,我讓爸爸拍照,自己和媽媽坐在凳子上,假裝拿著《論語》,“讀”了起來:“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讀”著“讀”著,我眼前出現了一位老先生坐在前面,下面有一大群學生拿著竹簡,搖頭晃腦地讀著《論語》。這時,爸爸問我:“你還要不要走啦?前面還有很多東西呢!”爸爸的這句話,把我拉回到二十一世紀。
最后,我們又到了一個大花園,大花園里有樹、有花、有河、有鳥,還有孔雀呢!
孔廟真好啊!可是,我有個疑問還不明白:為什么直到孔子的第四十八代子孫孔端友才想到在衢州造孔廟呢?
泉州導游詞 篇4
當年主持修建洛陽橋者為泉州郡守(太守)蔡襄。相傳蔡襄為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聰明博學,十八歲高中狀元,遂本朝為官,但他從小受其母教誨,為官后要為郡人修橋,為民解難。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請回本府為官,為泉郡守(知府)。他回到泉州后為洛陽江水深浪大,難造橋基而日夜發愁。一天他突然夢見觀音大士指點他派人向海龍王求助。蔡襄一覺醒來十分驚奇,便給海神寫一封求助公文,問手下衙吏:“誰人下得海。”一個衙吏隨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來此人姓夏得海,誤以為老爺叫他,隨口應答。于是派他前往海神處投遞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無回,便告別了妻子,買了一壺酒喝得大醉臥在海灘上,想讓潮水卷走了事,哪知一覺醒來,黃色的公文袋變成了紅色公文袋,于是連忙回來交給蔡襄,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著一個“醋”字。
蔡襄冥思苦想,終于領悟了海龍王的啟示,當月甘一日酉時動工,果然此時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漲潮,橋基終于順利砌成。但是由于當時資金有限,橋的高度不夠,每逢洪水,橋面經常被淹沒。所以后來又傳說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為此橋出資增高三尺。李五為泉州大富商,由于他生活的奢侈和揮霍,被小人誣告,無故被抓往京城問罪。當他的囚車過洛陽橋時,水已淹沒路面,他很艱難地過了橋,因此他對天發誓,要是他能平安無事回鄉,一定出資將洛陽橋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后他順利回家,因此就出資將橋增高了三尺。當然我們現在看到的洛陽橋已經是經過修葺的,最后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帶領十九路軍路過泉州時修建的。
下面向各位來賓介紹一下有關洛陽橋的建筑特點。早在北宋,我們的先民就以驚人的毅力和無窮的智慧,創造了一種直到現代才被人們所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型基礎。所謂的筏型基礎就是沿著橋梁中軸線的水下底部拋置大量的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埕作橋基,然后在上面建橋墩,這種建造方式對中國乃至世界造橋科學都是一個偉大的貢獻。為了鞏固橋基,在橋下養殖了大量的牡蠣,巧妙地利用牡額外殼附著力強,繁生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這是世界造橋史上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應用于橋梁工程的先例。當時沒有現代的起重設備,就采用“浮運架梁法”,利用海朝漲落的高低位置,架設橋面大石板,顯示了我們先民建橋的非凡才智。船形橋墩也頗具特色,它有利于分水。洛陽橋成功地建成了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是我國古代橋梁建筑史上的偉大創舉,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教授稱贊說:“洛陽橋是福建橋梁的狀元”。
接著我們繼續參觀蔡襄詞。它始建于宋代,歷代均有修葺,現存建筑為清代修建,飼堂大廳中間是蔡襄的塑像,中亭有“萬安橋記”碑刻,此碑世稱為“三絕”碑。文章精練,用一百五十三個字記載造橋的時間、年代、橋的長寬、花費的銀兩,參與的人物等,書法遒美,刻工精致。此碑為洛陽橋增輝不少。這碑文由蔡襄自撰自書。蔡襄字君漠,仙游人,曾兩次任泉州知府。是我國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他的一生為后人留下了許多優秀作品,除了著名的《萬安橋記》外,還有藏于河南安陽魏公飼的《晝錦堂記》;福州鼓山的《忘舊石》等碑刻。除此之外,他還有大量的紙本書法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這些作品都反映了他對前人優秀書法精華的吸收。有古書《評書》認為“追配前人者,獨蔡君漠書。”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化無窮,遂為本朝第一。由于他大量接受前人的優點,融會貫通,因此蔡襄的書法充滿了藝術魁力。
蔡襄的書法作品表現了一種當時文人的氣息,他效法過王羲之,顏真卿等,取法爭上,超然脫俗,神清氣淡,達到古雅優美的境界。這種境界往往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在欣賞的同時得到提升。蔡襄的書法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創作,不是重復,因此形成一種新的書法格局。學古人而泥古,繼承前人而創造,使蔡書有了新的美學價值,因此他的書法作品永留書法史冊。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這里,請各位來賓自由活動,留影紀念。
泉州導游詞 篇5
孔廟是我國四A級風景區,它位于我國山東曲阜,孔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是孔子出生和居住的地方,后來人們為了紀念孔子,就建起了雄偉壯觀的孔廟。
坐車先來到孔廟的大門口,進入第一道大名,迎面是一個牌坊,第一坊是“金聲玉振”,它刻有四根八角石柱,頂上飾有蓮花寶座,上面蹲著一尊怪獸,威風凜凜的。進入第二道大門后是“太和元氣坊”,這個石坊據說是以前一位山東的巡撫題寫的。在它的旁邊有一潭水,水雖然不多,但十分清澈,坐在附近的石凳上讓人覺得非常舒服。第三道門后是“至圣廟坊”,據說是以前一位皇上親自題寫的呢。
再往后走就是著名的杏壇了,杏壇是孔子給他的學生們講學的地方,杏壇的大門上有49個門釘,橫7豎7,要知道皇宮的大門是81個門釘,橫9豎9,可見孔子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孔廟里有十幾根擎檐柱,都是深浮雕,有5、6米高呢,這些雕塑在中國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它都是按“鉤心斗角”設計的。
最讓我難忘的是孔廟中的那棵千年古樹了,據說它已有一千八百歲了,是孔廟中最古老的大樹,但至今卻仍然枝繁葉茂的。
這就是被列為世界遺產的孔廟,還是我國四A級風景區,大家如果感興趣,有機會一定要去游覽游覽呀!
泉州導游詞 篇6
大家好!很高興今天有機會和大家一起參觀九日山。九日山在泉州市區西郊南安境內豐州鎮西面,距泉州市區約七公里,為我國著名海外交通史跡,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九日山,一說因晉代南遷者,每年農歷九月初九在此登山高瞻遠望,故稱之;另說曾有一道人,從德化戴云山走九日至此,故名。
該山歷史悠久,自唐以來,文人墨客曾先后登臨或隱居于此。山勢疊疊奔騰,高在百米左右,巖石懸崖,巖峣崢嶸,綠樹掩映搖翠,山前晉江流水蜿蜒蕩漾,真是“溪流灣漾,峰巒映發,奧街明秀,隱為一區“,風景優美,文物薈萃,成為泉州著名的游覽區之一。山有東西北三峰,其形如鉗。
西峰因唐代名詩人秦系在此隱居,放稱高士峰,或稱西臺。頂峰有五代石佛造像,稱石佛山。石佛為五代陳洪進所倡刻,高4.5米,寬1.5米,袒胸盤坐于蓮座上,衣紋流暢對稱,為泉州最早的石雕造像,外筑石亭,以保護石像,全系石構,硬山式屋頂,面闊進深,均具一間,呈方形。
東峰因唐代宰相姜公輔貶謫隸泉,寄跡山中,卒后葬此,故名姜相峰,或稱東臺,又因其形似麒麟,俗稱麒麟山。北峰連接東西兩峰,叫北臺,三峰環抱成一塢,曰白云塢。塢中白云出岫,碧譚幽間,出峽南注,為菩薩泉勝跡。山麓原有西晉太康九年(公元228年)乃泉州最早佛教寺院。
南朝印度高僧拘那羅陀在此翻譯金剛經,學習漢語,山上還留有翻經石古跡。山中古跡遍布,目前僅留八十余處,多數集中于西峰東坡和東峰南麓,最珍貴的為宋元祈風石刻,包括明代摩崖石刻有七十余處。因宋元時間,泉州海外交通相當發達,亞非人民每年往來于泉州很多。
當時來泉州經營海外貿易的番舶,要靠風駕船。來泉的番舶要在春夏東南風而來,秋間則順西北風而去。
泉州導游詞 篇7
山有東西北三峰,其形如鉗。西峰因唐代名詩人 秦系在此隱居,放稱高士峰,或稱西臺。頂峰有五代石佛造像,稱石佛山。石佛為五代陳洪進所倡刻,高 4.5米,寬1.5米,袒胸盤坐于蓮座上,衣紋流暢對稱,為 泉州最早的石雕造像,外筑石亭,以保護石像,全系石構,硬山式屋頂,面闊進深,均具一間,呈方形。東峰因唐代宰相姜公輔貶謫隸泉,寄跡山中,卒后葬此,故名姜相峰,或稱東臺,又因其形似麒麟,俗稱麒麟山。北峰連接東西兩峰,叫北臺,三峰環抱成一塢,曰白云塢。塢中白云出岫,碧譚幽間,出峽南注,為菩薩泉勝跡。
山麓原有始建于西晉太康九年(公元228年)的延福寺,乃 泉州最早 佛教寺院。南朝印度高僧 拘那羅陀在此翻譯金剛經,學習漢語,山上還留有翻經石古跡。
山中古跡遍布,如今僅留八十余處,多數集中于西峰東坡和東峰南麓,最珍貴的為宋元 祈風石刻群,包括明代摩崖石刻有七十余處。因宋元時間,泉州海外交通相當發達,亞非人民每年往來于 泉州很多。當時來泉州經營海外貿易的 蕃舶,要靠風駕船。來泉的 蕃舶要在春夏東南風而來,秋間則順西北風而去。由于當時泉州政府和人民重視外賓的友好關系,每年番舶揚帆之際, 泉州郡守和 市舶司(海關)有關官員及泉州知名人士,都要登九日山 昭惠廟,在 通遠王祠為番舶祈風,并刻石留記。來代石刻有十方記載有關海交職事和海交交渲活動情況,“有郡守倪思正甫,提舶全茂實騰,遵令典祈風于昭惠廟……”,“大守貳卿顏頤仲,禱回舶南風,遵齊曲也,提舶寺丞劉克遜俱禱焉……”,“舶司歲兩祈風于通遠王廟……”,“以遣舶祈風于 延福寺,通遠善劉廣福王祠下,修故事也”等! 泉州府志》記載“神永春樂山山隱士也,居臺峰,后仙去,著靈響,人飼之,呼嗡爹。唐咸通中,山僧欲建寺,求材樂山,遇一翁白須指其處,得杞、楠、夢許護送,一夕材乘漲下,眾神之。作靈樂祠,名殿神色,宋封神通遠王,賜額照事。嘉祐中,泉州大旱,宋蔡忠惠求雨輒應,奏加封善利王,尋加號廣福,顯濟。”
北宋 泉州已設 市舶司,祈風是他的職責之一。九日山這些 祈風石刻群和祭祥神明之記載都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績,為宋時我國人民和亞非人民之間的和平友好的歷史見證,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山中幾乎無石不刻字。歷代名人題刻甚多,從書法價值應首推蔡襄、蘇才翁等人。山枯平坦寬敞,眺望萬壑而來,晉江東去,令人心曠神怡 。
九日山林木滋蔚,山巖生色,風景迷人,舊稱有三十六奇,如神遠殿、靈樂祠、肉身佛、檀越林、石佛巖、菩薩泉、仙人橋、東峰道場、秦君亭、姜相臺、天等巖、水陵堂、放生池、御書閣、墨妙堂、亂峰軒、聚秀閣、廓然亭、思古臺、一眺石、釣臺、翻經石、碧玉峽、水清涼石、自然嗓、白云堂、惠泉、翠光堂、晉朝松、無名木、醉石、百級石、砌石庭、石龜、石碾、石盆、石硯、皆為秦君遺物也。
九日山現為 國家5A級景區--泉州清源山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泉州導游詞 篇8
泉州府孔廟位于市區中心、百源川池西畔,F存占地10700平方米,是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殿堂,也是泉州現存大型宋代建筑之一,在全國上千座文廟里是罕見的,有很高的科學、藝術和歷史價值。大成殿為文廟的主體建筑、陳列有古代祭文禮器、樂器及泉州歷代名人遺著、遺物等,是了解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珍貴實物資料。泉州府文廟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北宋太平興國初(976-981)移建今址。北宋大觀元年(1120xx年)建泮宮門。南宋紹興七年(1137年),按照“左學右廟”(即東學西廟)建制,重建明倫堂、大成殿、東西兩廡,南宋嘉泰元年(1220xx年)建欞星門。總占地一百多畝。
主體建筑大成殿為典型的宋代重檐廡殿式結構。面闊7間35.3米,進深5間22.7米,斗拱抬梁式木結構,以48根白石柱承托,正面有浮雕盤龍檐柱8根,風格古樸,在全國現存文廟中甚屬罕見。殿前砌露臺,臺明嵌有仰蓮、復蓮、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輝綠巖石浮雕。臺下通道、拜庭,兩旁古榕垂蔭,庭外為半月形泮池。上有元代建的泮橋,梁式石構,中部拱起,兩邊有石構護欄。
大成殿前東西兩側筑有東廡和西廡,全長112米,寬10米。兩廡前正中為大成門三開間,二進深,左為金聲,右為玉振,三門聯成一體,寬60米,深10米。門外為露埕寬66米,深60米,可容數千人,左右為禮門、義路。西面臨中山街建有泮宮門。廟東有明倫堂七開間,寬36.8米,五進深21.4米,前有寬深36米的露庭,東西兩書齋,庭前有方池寬29米,長43.8米,中有4米寬的石橋,圍以石護欄。外為育英門,再往東原存有尊經閣和名宦、鄉賢祠等建筑。
文廟內設有“泉州府文廟文物陳列館”、“泉州歷史名人紀念館”、“泉州古代教育展覽館”。
“泉州府文廟文物陳列館”設在大成殿內,正中有孔子塑像,兩旁有四配十二哲畫像。主要文物有傳世祭孔樂器、舞器、禮器等。其中六件青銅豆鑄有“乾隆十一年中國臺灣知府蔣元樞捐造,貢生蔣鴻皋監制”和鑄有“同治六年五月鑄,州同御即造,訓導鄭秉經郊行李樹監鑄”及“中國臺灣北路淡水同知嚴金清謹制”的銘文編鐘。是研究泉州文廟與中國臺灣文廟的歷史淵源關系的實物資料。
“泉州歷史名人紀念館”設在文廟西廡,陳列有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文化名人三十八位。這些人物從各個歷史時期反映出泉州人文薈萃、人杰地靈,在政治、文化、經濟、軍事以及海外交通、國家統一等領域為社會以至世界作出重大貢獻。展品使用現代彩色臘像工藝制作,配以精制各時代服飾,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泉州古代教育展覽館”設在文廟東廡,陳列自晉代中原士人徙泉后,帶來中原文化,家塾興起,宋代泉州除府學外,各縣均建有縣學,書院林立,如雨后春筍,時有“十室之間,必有書舍”,稱譽為“海濱鄒魯”。該館陳列展出圖文并茂,以大量翔實照片反映教育歷史的遺跡和遺存,還有碑刻、課本、科舉試卷、牌匾、楹聯等實物資料,展現當時社會教育的縮影。
泉州導游詞 篇9
大家好!很高興今天有機會和大家一起參觀九日山。
九日山在泉州市區西郊南安境內豐州鎮西面,距泉州市區約七公里,為我國著名海外交通史跡,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日山,一說因晉代南遷者,每年農歷九月初九在此登山高瞻遠望,故稱之;另說曾有一道人,從德化戴云山走九日至此,故名。該山歷史悠久,自唐以來,文人墨客曾先后登臨或隱居于此。山勢疊疊奔騰,高在百米左右,巖石懸崖,巖峣崢嶸,綠樹掩映搖翠,山前晉江流水蜿蜒蕩漾,真是“溪流灣漾,峰巒映發,奧街明秀,隱為一區“,風景優美,文物薈萃,成為泉州著名的游覽區之一。
山有東西北三峰,其形如鉗。西峰因唐代名詩人秦系在此隱居,放稱高士峰,或稱西臺。頂峰有五代石佛造像,稱石佛山。石佛為五代陳洪進所倡刻,高 4.5米,寬1.5米,袒胸盤坐于蓮座上,衣紋流暢對稱,為泉州最早的石雕造像,外筑石亭,以保護石像,全系石構,硬山式屋頂,面闊進深,均具一間,呈方形。東峰因唐代宰相姜公輔貶謫隸泉,寄跡山中,卒后葬此,故名姜相峰,或稱東臺,又因其形似麒麟,俗稱麒麟山。北峰連接東西兩峰,叫北臺,三峰環抱成一塢,曰白云塢。塢中白云出岫,碧譚幽間,出峽南注,為菩薩泉勝跡。
山麓原有西晉太康九年(公元228年)乃泉州最早佛教寺院。南朝印度高僧拘那羅陀在此翻譯金剛經,學習漢語,山上還留有翻經石古跡。
山中古跡遍布,目前僅留八十余處,多數集中于西峰東坡和東峰南麓,最珍貴的為宋元祈風石刻,包括明代摩崖石刻有七十余處。因宋元時間,泉州海外交通相當發達,亞非人民每年往來于泉州很多。當時來泉州經營海外貿易的番舶,要靠風駕船。來泉的番舶要在春夏東南風而來,秋間則順西北風而去。由于當時泉州政府和人民重視外賓的友好關系,每年番舶揚帆之際,泉州郡守和市舶(海關)有關官員及泉州知名人士,都要登九日山昭惠廟,在通遠王祠為番舶祈風,并刻石留記。來代石刻有十方記載有關海交職事和海交交渲活動情況,“有郡守倪思正甫,提舶全茂實騰,遵令典祈風于昭惠廟……”,“大守貳卿顏頤仲,禱回舶南風,遵齊曲也,提舶寺丞劉克遜俱禱焉……”,“舶司歲兩祈風于通遠王廟……”,“以遣舶祈風于延福寺,通遠善劉廣福王祠下,修故事也”等!度莞尽酚涊d “神永春樂山山隱士也,居臺峰,后仙去,著靈響,人飼之,呼嗡爹。唐咸通中,山僧欲建寺,求材樂山,遇一翁白須指其處,得杞、楠、夢許護送,一夕材乘漲下,眾神之。作靈樂祠,名殿神色,宋封神通遠王,賜額照事。嘉祐中,泉州大旱,宋蔡忠惠求雨輒應,奏加封善利王,尋加號廣福,顯濟。”
北宋泉州已設市舶司,祈風是他的職責之一。九日山這些祈風石刻和祭祥神明之記載都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績,為宋時我國人民和亞非人民之間的和平友好的歷史見證,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山中幾乎無石不刻字。歷代名人題刻甚多,從書法價值應首推蔡襄、蘇才翁等人。山枯平坦寬敞,眺望萬壑而來,晉江東去,令人心曠神怡。
九日山林木滋蔚,山巖生色,風景迷人,舊稱有三十六奇,如神遠殿、靈樂祠、肉身佛、檀越林、石佛巖、菩薩泉、仙人橋、東峰道場、秦君亭、姜相臺、天等巖、水陵堂、放生池、御書閣、墨妙堂、亂峰軒、聚秀閣、廓然亭、思古臺、一眺石、釣臺、翻經石、碧玉峽、水清涼石、自然嗓、白云堂、惠泉、翠光堂、晉朝松、無名木、醉石、百級石、砌石庭、石龜、石碾、石盆、石硯、皆為秦君遺物也。
泉州導游詞 篇10
安平橋俗稱五里橋,在晉江安海與南安水頭交界海灣上。宋紹興八年(1138年)始建,十三年后建成。它是我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是國家第一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全橋長2255米,寬3-3.8米,橋墩361座,橋上有水心亭、樓亭、中亭、雨亭、宮亭等五座。橋東頭有白塔,高22 米,五層六角空心磚塔,外涂抹白灰。高塔長橋,相映成趣。
橋墩筑法,用長條石和方形石橫縱疊砌,呈四方形、單邊船形、雙邊船形三種形式,尚存331座,狀如長虹,為中古時代世界上最長的梁式石橋,故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美贊。
長橋的兩旁置有形式古樸的石塔和石雕佛像,欄桿柱頭雕刻著惟妙惟肖的雌雄石獅與護橋將軍石像,皆為南宋的石刻。 整座橋上面的東、西、中部分別置有五座“憩享”,以供人休息,并配有菩薩像。兩翼水中筑有對稱方形石塔四座,圓形翠堵婆塔一座,塔身雕刻佛祖,面相豐滿慈善。
中亭二尊護橋將軍,軀高1.59至1.68米,頭戴盔,身著甲,手執劍,雕刻形象威武,這都是宋代石雕藝術的精華。在橋頭有磚塔和觀音堂,塔高達22米,為五層六角形空心建筑,南宋時所創建。
1961年3月,五里橋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撥巨款重修巳傾圯塌斷的橋墩橋板,修復三座橋亭、橋塔和橋欄。掘除橋兩側淤積,恢復水映長橋美景,橋下游處今辟了公路和閘橋,交通更加方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