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古跡導游詞(通用3篇)
吉林古跡導游詞 篇1
高句麗文物古跡旅游景區位于吉林省集安市,是奴隸制國家高句麗王朝的遺跡。包括國內城、丸都山城、王陵(14座)及貴族墓葬(26座)。
集安市高句麗文物古跡旅游景區在集安市文物局管理下,始建于1983年,下設集安市博物館、好太王碑(含太王陵)、將軍墳、禹山貴族墓地、丸都山城五個景區,景區總面積857679平方米。20xx年7月1日,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主要包括五女山城、國內城、丸都山城、十二座王陵、二十六座貴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將軍墳一號陪冢。國內城、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巖城)是高句麗早中期(公元1-5世紀)的都城,其特點是平原城與山城相互依附共為都城。國內城與丸都山城城外,在群山環抱的通溝平原上,現存近7000座高句麗時代墓葬--洞溝古墓群,堪稱東北亞地區古墓群之冠。它不僅可以從不同側面反映高句麗的歷史發展進程,也是高句麗留給人類彌足珍貴的文化、藝術寶庫。
景區特色
國內城是為數不多的地表保存有石筑城墻的平原城都城址,丸都山城的布局完美地實現了自然風貌與人類創造的渾然一體。透過國內城與丸都山城,可以見證高句麗創造的輝煌文明。
吉林古跡導游詞 篇2
欽命祿泉的傳說——祿泉鄉吧坐落在風景如畫的吉林省遼源市壽山鎮祿山村的祿泉湖畔。 四季分明,景色迷人!屬清朝盛京圍場之一部。相傳,清祖努爾哈赤曾與輝發部落苦戰!后被敵追殺,單槍匹馬遁入此山。此時,正直盛夏,真是人困馬乏,口渴難耐。突見山中有一茅舍,炊煙裊裊,雞犬爭鳴,便上前求救。舍中迎出一老翁,見狀便取一瓢山泉水與清祖飲之。頓覺冰徹透骨,乏困具無,精神倍增!有如漿玉液。清祖方細看老翁:雖須發皆白,卻是身形矯健、紅面童顏。老翁又引家人相見,原來已四世同堂。老翁、老嫗均年過百歲。清祖便請教長壽秘訣,老翁答曰:“某祖輩居此山,飲此泉,足不出谷。與世無爭爾!”
清祖沉思良久,乃曰:“能四世同堂,享盡天倫乃為福;長命百歲、白發童顏乃為祿!人生福祿雙全,生復何求?”后高祖登基,為抱老翁飲龍之恩,派人送金匾一塊,上書:“欽命祿泉”并賜前山為福山,后山為祿山,沿用至今。
吉林古跡導游詞 篇3
五公祠號稱“海南第一樓”,位于海口市東南方5公里處,占地面積約6.7公頃。清光緒十五年(1889),海南人民為紀念唐宋間被貶謫來海南島的唐朝名臣衛國公李德裕,宋朝名臣忠定公李綱、忠簡公趙鼎、莊簡公李光、忠簡公胡銓而建,遂有“五公祠”之稱。
五公祠由主樓以及兩側的蘇公祠、學輔堂、五公精舍、觀稼堂、伏波祠、浮粟泉、cwNB236W猛ず頹碓暗韌ぁ⑻ā⒙ァ⒏蠊漚ㄖ群組成。
主樓為一座二層木質結構式斗拱的紅樓,高9米,建筑面積450平方米。樓下正門懸掛“五公祠”匾額,樓上掛著“海南第一樓”橫匾,樓下大廳內陳列著五公塑像。樓下大廳楹柱上,清人長聯高度評價了五位名臣,頗為“第一樓”增輝。長聯為:“只知有國不知有身任憑千般折磨益堅其志;先其所憂后其所樂但愿群才奮起莫負斯樓”。“唐嗟末造宋恨偏安天地幾人才置諸海外;道契前賢教興后學乾坤有正氣在此樓中”。
主樓右邊為學輔堂和五公精舍。學輔堂是浙江名士郭晚秀講學故址。五公精舍是晚清海南學子研習經史詞章之地,后改為海南陳列館。其間陳列有漢朝的銅鼓,明朝銅鐘,宋徽宗趙佶親筆書寫的瘦金字體石刻《神霸玉清萬壽宮詔》碑,蘇軾的《臨江仙》、《行香子》等3首詞和他的平面石刻像,海瑞的手書唐詩四首及其大“壽”字碑刻和鑄于元代初年高達1.5米的釋迦牟尼銅佛像。
五公祠的東側是為紀念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于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而建的蘇公祠。清順治、乾隆、光緒年間又多次重修。祠內陳列一批蘇東坡詩詞碑刻,祠前有碑坊、拱橋、荷池、風亭。祠東有瓊園,占地0.67公頃,園內有浮粟泉、粟泉亭、洗心軒、仙游洞等名勝。
浮粟泉有“海南第一泉”美稱。相傳北宋紹圣四年(1097),蘇東坡被朝廷責授瓊州別駕,昌化軍(今儋州市)安置,途經此地投宿,見居民飲城河之濁水,于是察地形而指地曰:“依地開鑿,當得兩泉。”當地居民掘之,果得清濁兩泉,俱甘甜。清為浮粟泉,濁為洗心泉。后人在兩泉周圍陸續建了蘇公祠等建筑。洗心泉在明初湮沒。現存的浮粟泉,由瓊州知府葉汝蘭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改建成方形古井。
粟泉亭已有300多年,由明代知府翁汝遇于萬歷四十八年(1620)始建。動工時,挖地得一刻有蘇東坡詩的石磚。此亭因翁汝遇升遷而停建,由繼任知府謝繼科續建完成。
洗心軒為一長形平屋,原名“食源亭”,因蘇東坡一詩而興建,經歷代重修保存至今。
仙游洞是到海南任觀察使的朱為潮所建。相傳他修瓊園時,夢見和宋代海南歷史上第一位詩人、道士劉遁在粟泉亭飲酒。劉指亭外說,此地是他出生地遺址,便飛升而去。朱醒后,頗為感慨,在劉所指處建一假山石洞,并依劉遁詩句“仙游洞里杳無人”為假山石洞命名,現假山石洞口“仙游洞”乃朱為潮題。
五公祠東側還有兩伏波祠和拜亭。明代萬歷四十五年(1617),副使戴禧創建昭忠祠。維修五公祠時,把兩伏波祠遷至現址,現是重修后的兩伏波祠,崇祀西漢的前伏波將軍路博德和東漢的后伏波將軍馬援。兩伏波祠前面是造型古樸的拜亭。
解放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視五公祠的修繕工作。1954年全面重修,1974年、1984年又兩次修整。1994~1996年,又撥款1800多萬元,在五公祠游覽區內修建高3層,總建筑面積4188平方米的園林仿古建筑——五公祠陳列館,內設大小展廳10個,以陳列五公史跡為主,同時陳列海南島歷史人文資料,還修拱橋、花圃、綠地等一批配套設施,與“海南第一樓”遙遙相對。
五公祠古跡緊連一片,雄偉壯觀,歷代騷人墨客多慕名到此一游,故自古有“瓊臺勝景”之稱,今為海口八景之一——“圣祠疊翠”。解放后,周恩來、董必武、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先后到此參觀,并留下熱情洋溢的詩詞。現被列為全省第一批旅游涉外參觀游覽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