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化州孔廟導游詞(精選3篇)
茂名化州孔廟導游詞 篇1
茂名化州孔廟在化州市寶山之南。又叫文廟。宋嘉定二年(1209)守范良輔遷舊學府于州治南厥,為孔廟建筑奠定了基礎,后歷經元、明、清數代多次移建與重修,至清嘉慶五年(1800),孔廟建筑格局始告形成,其中包括名宦祠、鄉賢祠、尊經閣和明倫堂、學政署、石龍書院等,組成了一個頗具特色的古建筑群。
孔廟建筑群規模宏偉,占地廣闊,約1萬多平方米。主體建筑以大成殿為中心,南北成一條中軸線,左右建筑對稱配列。廟前有開闊的廣場,矗立著柏木牌坊一座,坊上正中嵌“天下文樞”巨匾一方,行人至此,會感受到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牌坊旁有磚砌
“大成井”一口,井口周長6米,深5米,相傳古時文人應試,如飲了井中圣水.就能文思泉涌,筆下生花。過牌坊搭級而上為面寬3間的先師門。進入先師門,迎面是崇基石欄的大成門,門左側為名宦祠,右側為鄉賢祠。大成門內為中心廟院,院內青磚鋪地,古柏參天,中間一條筆直甬道直通大成殿。通道兩側為東西二廡,各有走廊分通大成殿。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筑,座落在用花崗石砌筑的月臺后。月臺前砌石階5級,直通大殿正門,大成殿面寬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重檐歇山頂,正脊飾雙龍戲珠琉璃陶塑,四角飛檐脊飾有形態各異的琉璃陶塑瑞獸,殿-拱、雀替、梁枋均飾彩繪,顯得莊嚴典雅,雄偉壯觀。大成殿后為一座2層樓閣式建筑的尊經閣,內藏《十三經》、《廿一史》、《史鑒綱目》、《通典》等古文獻。此外,在孔廟兩側,還建有明倫堂(又叫明德堂)、學政署和石龍書院等古建筑。
孔廟歷盡滄桑,殘缺嚴重,引起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1992年被茂名市人大立案列為重點搶救保護單位之一,經各級政府部門的關心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對廟嚴格按原貌進行全面維修,20__年竣工,同年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茂名化州孔廟導游詞 篇2
“萬仞宮墻”原名仰圣門,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門。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孔廟為劉六、劉七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所毀,正德皇帝下令建城衛廟、于是以孔廟、孔府為中心修筑了明曲阜城墻,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竣工。在與孔廟正南門相對處設立城正南門。因正南門為孔廟而設,所以應視正南門與孔廟為一體。明代學者胡纘宗為表達對孔子的尊敬和贊揚,親書“萬仞宮墻”石額鑲于門上,其意出自《論語》子貢語。魯大夫叔孫武叔曾經對大夫們說:“子貢的學問很深,比孔子還要強些。”子貢聽說后就給叔孫武叔說:“人的學問好比宮墻,我的這道墻不足肩頭高,別人很容易看到里面有多少東西,我老師這道墻有好幾仞高(仞:丈量單位,一仞約等于八尺),別人是看不到里面的東西的,只有找到門,走進去,才能看到這墻內雄偉的建筑,可找到門的人太少了!”胡纘宗認為數仞宮墻仍不能表達他對孔子的贊揚,于是將其改為“萬仞宮墻”。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到曲阜來,為了顯示他對孔子的敬仰,把胡纘宗書寫的石額換下,自己親筆書寫了同樣四個字鑲于城門。現在看到的“萬仞宮墻”石額,即乾隆皇帝的御筆題寫。
金聲玉振坊
金聲玉振坊建于明代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金聲玉振”四字為明代學者胡纘宗手跡,坊上有平面淺雕云龍戲珠,柱頂各設圓雕“辟邪”一只,俗稱“朝天吼”,坊后有一座單孔石橋,上設龍陛,名曰“泮水橋”,橋下泮水原上游接古泮池,下游流經明城正南門西水門入護城河。此橋建于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
“金聲玉振”四字出自《孟子·萬章下》,孟子說:“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意思是說孔子集圣賢之大成,始終而一。“金聲”原意是指我國古代樂器“鐘”發出的聲音,“玉振”原意是指我國古代樂器“磬”發出的聲音,在古代奏樂時以擊“鐘”為始,擊“磬”為終,金聲玉振的原意為一首完善的樂曲。孟子將孔子思想比喻為一首完美無缺的樂曲,在這里借用孟子語意,是說孔子思想完美無缺,集古圣賢之大成,以達到絕頂的意思。
茂名化州孔廟導游詞 篇3
孔廟的是儒學崇拜的圣地,是古代祭孔活動的祭祀場所,從最初廟堂三間的孔廟家廟、京城的國廟到全國各地方孔廟。孔廟最初是由孔子的弟子為表其對恩師的敬仰而改舊居為廟。隨著孔子與儒家思想在封建社會中逐漸被重視,成為傳統,而祭祀孔子也成為了中國歷來一個非常重要的世代相襲的典禮,是國家政治活動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而孔廟則是祭孔活動的場所。孔廟在古代禮制祭祀建筑中屬于一種典型建筑,其中規劃有大片的空間用以舉行祭祀儀式,如大成殿之前的月臺。
孔廟不但是中國古代舉行祭孔活動的場所,同時也是傳承孔子思想、進行文化教育傳播的學校。除了位于山東曲阜的孔子本廟以外,位于全國各地的學廟、地方孔廟也是因立學而興。廟學合一的體制,使得孔廟與學校功能的結合,學中設廟,在學生此學習文化禮儀的同時,也傳播了孔子的儒學思想。孔廟建筑包含的傳統建筑文化中也蘊藏著儒家學制與古代教育留下的'痕跡。《禮記》:“凡始立學者,必設奠于先圣先師”。“罷黝百家、獨尊儒術”以后,儒家被推崇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孔子也被推為先圣先師。到北魏太和年間孝文帝下詔令全國各縣學均祭祀孔子,至此,在學廟中祭祀孔子成為了國家禮制。后,又有唐高祖下詔國廟立周公、孔子廟各一所“四時致祭”;唐太宗時期“天下學皆特立周公、孔子廟”,再到“停祀周公,在學校專祀孔子”,孔廟與學校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密不可分。封建科舉制度下,孔廟與學宮結合,使得教育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當時的學宮課程沿襲傳統,設置有禮、樂、射、御、書、數六科。每逢初一和十五,老師都要帶領學生去射圃訓練射箭,所以那時候許多孔廟都設有射圃。封建社會推崇儒道傳播儒學文化的主要場所就設在孔廟,科舉制度下的仕途起點也在這里。孔廟也成為了非常重要的政治場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