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旅游導游詞(精選3篇)
安陽旅游導游詞 篇1
安陽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東經113°37′至114°58′、北緯35°12′和36°22′之間,地處晉、冀、豫三省交匯處,西依太行山與山西接壤,北隔漳河與河北省邯鄲市相望,東與濮陽市毗鄰,南與鶴壁、新鄉連接。西部為山區,東部為平原。現轄一市(林州市)、四縣(安陽縣、湯陰縣、滑縣、內黃縣)、四區(文峰區、北關區、鐵西區、郊區)和一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95個鄉(鎮),3293個行政村。總面積7413平方公里,人口521萬。 市轄區面積247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69平方公里),人口76萬。
安陽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是甲骨文的故鄉、《周易》的發源地。公元前1320xx年商王盤庚遷都于殷(今安陽市郊小屯一帶),經八代十二王,歷時254年。中華民族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大方鼎在這里出土問世。在“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評選中,安陽殷墟商代晚期都城遺址的發現與發掘名居榜首。另外,著名的大禹治水、文王演易、婦好請纓、蘇秦拜相、西門豹治鄴、岳母刺字等歷史故事都發生在這里。安陽文物古跡較多,境內共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2處。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為安陽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1952年11月毛主席視察安陽,對我們提出了殷切希望。1956年9月郭沫若先生留下了“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的著名詩句。-總-也于1991年2月和1996年6月兩次視察安陽,并親筆題詞:“弘揚民族文化,建好古都安陽”、“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
安陽能源充足,具有一定的礦產資源和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全市電力總裝機容量達到101萬千瓦,年產原煤283萬噸,天然氣年輸氣量1億多立方米,日供水量可達42萬立方米。西部礦區煤炭、鐵礦石、石灰巖、大理石等資源有一定的儲量,東部平原是全國優質糧棉油生產基地。滑縣是河南第一產糧大縣,被譽為“豫北糧倉”。內黃縣的紅棗,面積和產量均為全國之冠,素有棗鄉之稱而享譽國內外。安陽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適中,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13.6℃,年平均降雨量606.1毫米。
安陽交通便利。京廣鐵路縱貫市區,京珠高速公路、106、107國道貫穿南北。安林、湯濮鐵路支線通往西部礦區和東部油田。目前,正積極籌建林州至臺前地方鐵路,與京九鐵路接軌。市區公路縱橫交織,公交線路四通八達,已形成市內聯網、市外聯線的三縱三橫交通網絡。
安陽旅游資源豐富。既有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又有奇特的自然旅游景觀。以殷墟博物苑、羑里城為主線的殷商文化游和以岳飛廟、紅旗渠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為主線的傳統教育旅游構成了安陽特色文化旅游。此外,天寧寺塔(文峰塔)、二帝陵、靈泉寺石窟(萬佛溝)、袁林、明福寺塔、修定寺塔等也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吸引了眾多游客。安陽自然風光秀麗多姿,小南海風景區、珍珠泉風景區和旖旎的太行大峽谷、林慮山自然風光,令中外旅客留戀忘返。獨具特色的航空運動基地,因其鬼斧神工的天然地勢而深得跳傘、滑翔運動愛好者的青睞。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人工天河紅旗渠,也成為不可多得的旅游景觀。同時,與之相配套的賓館業、餐飲業、商業等服務設施齊全。
安陽旅游導游詞 篇2
安陽,簡稱殷、鄴,七朝古都,有3300多年的建城史,520xx年建都史,是早期華夏文明的中心之一,中國八大古都之一、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級園林城市、中國航空運動之都,是甲骨文的故鄉,《周易》的發源地,中國文字博物館、紅旗渠、曹操高陵所在地。被考證的華夏文明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大方鼎在這里出土。安陽殷墟是世界公認的現今中國所能確定的最早都城遺址,有“洹水帝都”“殷商故都”“文字之都”之美譽。
安陽位于河南省的最北部,地處山西、河北、河南三省的交匯點。西倚巍峨險峻的太行山,東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現轄一市、四縣、五區、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安陽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紅旗渠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個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安陽中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九個省級產業集聚區。東經113°37′-114°58′、北緯35°12′-36°22′之間,地處晉、冀、豫三省交匯處,西依太行山脈與山西接壤,北隔漳河與河北省邯鄲市相望,東與濮陽市毗鄰,南與鶴壁、新鄉連接。西部為山區,東部為平原。
安陽旅游導游詞 篇3
各位游客朋友:
歡迎您來到甲骨文的故鄉參觀,希望通過我的講解能使您對殷商文化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一片甲骨驚世界。1899年甲骨文的發現不但結束了倉頡造字的神話,也使一個普普通通的名不見經傳的小屯村舉世聞名。隨著對安陽殷墟的全面發掘,一個古老王朝的都城遺址及光輝燦爛的殷商文化昭然于世。殷墟,是商朝后朝的文化遺址,位于安陽市的西北郊。它的范圍是以小屯村為中心,包括分散在村北和村西洹河兩岸的一些地方。據史書記載和夏商周斷代工程斷定,公元前1300年,商朝第20位國王盤庚把都城由山東奄(今曲阜)遷到殷(今安陽小屯),并在此建立都城,經歷8代12王,共254年。從此,這里成為殷商王朝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來商以后,這片土地逐漸荒蕪,變成了一片廢墟,史稱殷墟。
1961年,國務院把殷墟公布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了保護和利用殷墟,使其不再遭受人為破壞,經國家有關部門的批準,在殷墟宮殿區遺址上興建了殷墟博物館。
殷墟之所以聞名世界,有三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甲骨文、青銅器和都城。首先就是甲骨文(有關甲骨文的情況稍后再介紹)。我們先來看看進苑的這座大門,這座門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學專家楊鴻勛教授專門設計的,它是仿甲骨文的門字的寫法而建。它看似簡單,卻是最原始的大門,可稱其為華夏門的鼻祖。我們再看看門框上的這些圖案,浮雕著鳳、虎、饕餮和蟬等花紋。門額苑名由著名歷史學家周谷城先生題寫。整個苑門莊嚴大方,朱墨雕彩,古風古韻,古香古色。門兩側墻上浮雕殷代龍形玉決,仿佛顯示我們都是龍的傳人。此苑門和仿殷殿建筑的人文景觀已經成為古都安陽的象征。
當世界上多數民族還停留在石器時代,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已經進入青銅時代。這也正是殷墟聞名于世界的第二個原因。
您現在看到的這件青銅器,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仿制品。司毋戊鼎1939年從王陵區出土,通高1.33米,長1.10米,寬0.78米,重達875公斤,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所發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銅器,是我們的國寶。如此大的重器,澆鑄起來特別困難。據估計制造這樣的重器需要明確的分工和協作,從煉銅的澆鑄,從制模到拆范需要130多人同時施工。青銅器中,銅、錫、鉛的含量比例,與現代所鑄青銅中銅、錫、鉛的比例基本相同中,我們可以想象當時治煉技術是何等的高超。鼎最開始的作用只是一口煮肉用的鍋,到后來,隨著生產力的發燕尾服,逐漸變成了權力的象征。
提到殷墟聞名于世的第三個因素,無疑就是商朝的都城。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建筑在商朝都城宮殿遺址上復原的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臟,是商王議事朝拜的場所。這個建筑是茅茨土階,四阿重屋的建筑方式,也就是茅草蓋頂,夯土臺階、四面斜坡、雙重屋檐,整個大殿宏偉莊嚴。
大殿現在陳列著甲骨文,讓我們進入大殿系統了解一下甲骨文的一些知識。甲骨文是1899年由清朝國子監祭酒王懿榮首先發現的。當年我們腳下這片土地還是片農田,周圍的村民經常在泥土中挖出一些甲骨片。但當時他們并不知道這是什么,就隨便扔掉了。后來村里的剃頭匠李成,為顧客剃頭時,經常會劃破頭皮出血。他沒錢買藥,就用這些骨片磨成粉末涂在傷口上,發現血竟然止住了,才知道這便是中藥的一味,喚作龍骨。于是開始大量地賣到藥店。當時藥店大多只收購不帶字的龍骨。所以許多農民把骨片上的字刮掉后再出售。非常遺憾,不知多少病人把這些甲骨文都喝到肚子里,幸好有些帶字的甲骨賣到京津兩地,被王懿榮發現,并確認為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的發現,使龍骨”身價一步登天,導致周圍的村民紛紛來挖掘,有的還以此為生。但當時的挖掘都屬于私挖,破壞性很大,而大規模有組織地掘是從1928年開始的。考古學家們在1928年至1936年這十年間,共進行了15次大規模的挖掘。這幾次挖掘永遠載入了考古學史冊,開創之功,功不可沒。1937年盧溝橋事變的爆發,使殷墟的發氣被中斷。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發掘工作才繼續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