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云南虎跳峽的導游詞范文(精選3篇)
介紹云南虎跳峽的導游詞范文 篇1
虎跳峽,中國最深的峽谷之一。峽谷長16公里,南岸玉龍雪山主峰海拔5,596米,北岸中甸雪山海拔5,396米,谷坡陡峭,蔚為壯觀。江流在峽內連續下跌7個陡坎,落差170公尺,水勢洶涌,聲聞數里,為世界上最深的大峽谷之一。舊時曾因山崩截斷江流,至今尚有崩積物遺留。峽谷中最窄的地方就是著名的虎跳峽景觀,相傳老虎可以蹬踩江中的一塊巨石,跳過金沙江。當年堯茂書的探險隊就曾經在此漂流,雖英雄壯志未酬身先去,此地卻因此而名聲大振,令人流連忘返。
介紹云南虎跳峽的導游詞范文 篇2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大理古城簡稱榆城,位居風光亮麗的蒼山腳下,距大理市下關13公里。大理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白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首府大理市,是中國首批優秀旅游城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自然保護區。全州國土面積2.9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28萬,有13個世居民族,少數民族占50%,白族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大理歷史悠久,山河壯麗。唐宋時期先后建立的“南詔國”、“大理國”等地方政權延續500年,一度是云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全州可供觀光旅游景點達130多處。蒼山洱海珠聯璧合、相互輝映;劍川石寶山唐代石窟被譽為“西南敦煌”;佛教圣地雞足山與中國四大佛教名山齊名;巍寶山系南詔發祥地,有規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觀宇建筑群;洱海源頭的茈碧湖、溫泉聞名中外。加之獨特的旅游條件,海外媒介將大理譽為“東方日內瓦”。
進入大理古城,多一些了解之后,你就會喜歡上這個地方。
大理古城地處云南省中部偏西,東臨洱海,西望蒼山,城在山水之間。涓涓不斷的清澈泉水滋潤著這一方水土,仁者智者都沒了話說。從都市來到這里,會明顯感覺到時間放慢了節奏--城墻環繞,青石板鋪地,屋瓦上長著青蔥的野草……傳統白族民居的建筑形式具有非常鮮明的特點,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之稱。家家流水,戶戶養花,人們的表情安詳抉樂。
明清以來大行其道的棋盤式剛格狀結構的城市布局,在大理古城至今保存完好。南北方向的中心線復興路貫穿了整個古城。現在,鱗次櫛比的特色旅游店鋪使這條街變得令人眼花繚亂。由南城門起始的復興路串起了人民路、護國路(洋人街)和玉洱路等東西向主要干道。
我常聽去過大理古城的人說,沒什么意思。這也難怪,因為大理是一個待得越長久,就越能覺出它的好處的地方。游人匆匆而來,遭遇拉客人眾的圍追堵截之后,只探看一眼又匆匆離去,難免會覺得寡淡。也許不恰當,但在我看來,麗江如同滿頭珠翠的官家小姐,只有夜深人靜或絕早的清晨才卸下脂粉;大理則如同一個淳樸的農家少女,雖然也漸漸想趕時髦山花滿頭亂插一氣,但仍不失本來顏色。
到大理古城,建議只逛玉洱路以南這一部分。如果是走馬觀花的話,那么逛一逛博愛路、護國路(洋人街)、復興路、人民路也就夠了。洋人街的酒吧名聲在外,不必多說。人民路是古城風貌保存最為完好的一條街。上段開了若干家咖啡館和酒吧,氣氛輕松,可以結交到世界各地的背包客。下段更為幽靜,如果有心探訪,能夠發現不少漂亮的院落和里面的隱士。
人民路下段,有一條僻靜的小巷子。走進去就可以看到天主教堂。這座教堂始建于1927年,由法籍主教葉美璋主持興建,融當地民族建筑與西方建筑特色于一身的獨特建筑風格吸引了無數教友和游客慕名而來。由于教堂位于學校內,上課時間不能參觀。(位于人民路下段一條偏僻的小巷內,有明顯路牌)順著復興路向南,第一座城樓是五華樓。樓里有時會有一些免費的展覽,樓外新裝了一個液晶屏,每晚在此放映電影《五朵金花》。有空時不妨嘗試一下露天電影的滋味。五華樓再往南,就是古城南門了。城門巍峨壯麗,是拍照的好題材。第一次到這里時我不禁在想,《天龍八部》中段譽回大理,是否從此門進入?
大理古城有四個城門,均可參觀,也可在城墻上散步。據文獻記載,古城城墻規模壯闊,方圓十二里,城墻高二史五尺,厚二丈。城墻之上俯瞰大理,既可發思古憂情,又可品風花雪月。情侶登臨城墻的最佳時間是晚土,面對月朗風清的大理古城,求婚成功率直線上升。
大理古城古稱葉榆,又稱南詔,其歷史可追溯至唐天寶年間,是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它東臨洱海,西枕蒼山,城樓雄偉,風光優美。
背靠蒼山面臨洱海的大理古城位于下關以北13公里,又名葉榆城、紫禁城、中和鎮,始建于公元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古城城墻高8米,周長6公里,外有護城河,四角有角樓,東西南北四方原來都有城門,現存的僅有南北兩座城門。古城內建筑布局保持著明、清的棋盤式風格,街道都是南北、東西走向,從南到北有5條街,從東到西有8條巷。
青瓦坡頂的白族民居遍布大街小巷,白族民居多為“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三房一照壁”是每戶院內有一正房、兩廂房,正房對面是一面照壁;“四合五天井”式的民居四面都是房子,四個角交接處分別有四個小天井,加上院中央的大天井,共五個天井。
清晨的陽光斜斜地照射在大理古城的石板街上,石板上淡淡地閃耀著青色的光芒。七八點鐘,晨霧還零散去,路邊的巷予口時不時有人擺著小攤子。賣花的大大都集中在大理博物館或者是文化館花園的門口,大理花多,馬蹄蓮、百合、玫瑰、野菊花……生活在古城里的人們,早已經習慣了大理的一切,早餐時來上一碗豌豆粉再加上一塊餌塊,臉上帶著溫和的笑意,開始了這-#的生活。春天,蒼山積蓄融化,清洌的流求順著青石鋪就的街面緩緩流過;冬季,飄雪滿地,城墻磚縫中的衰草在肅殺的風中搖曳。這就是大理一年的人生。
古城又稱紫城,曾先后立國南詔與大理。唐大歷十四年(779),南詔王異牟尋從太和遷都羊苴咩城,當時的新都,便位于今日城西的三塔附近。當時的古城方圓十二里,城墻高二丈五尺,南北各設一門,四角還有角樓。937年,段思平建立大理國時,仍然以羊苴咩城為都城,并以大理為國號。新中國成立初期,城墻被拆毀。1982年根據郭沫若手書集合成“大理”二字。
自大理園之后的500年,大理開始成為云南的一處新秀,什么人都無法將它遺忘。元朝時,大理成為云南行省大理路總管府和太和縣治所。明洪武十五年(1382),大理衛指揮使周能熏修大理城,次年,措揮使鄭祥又將城的東南兩面加以拓寬。清代綠營時期,大理城是云南提督衙門駐地。
介紹云南虎跳峽的導游詞范文 篇3
落水村--分為上落水和下落水,公路西側、房屋較矮小的一片屋群叫上落水,這里的民居較古老;公路東側緊依湖畔且房屋高大的一片屋群叫下落水,這里因旅游業的發展,都已是幾層樓的現代民居了。而無論上落水的老民居,還是下落水的新民居,它們都是全木結構的房屋,四壁用削皮后的圓木,兩端砍上卡口銜楔壘摞而成,屋頂則用木板鋪蓋,上壓石塊,整幢房屋不用一顆釘子,也不用磚瓦,它不僅冬暖夏涼,而且用銜楔整架結構而特別防震。這就是摩梭人的木楞房。
下落水湖邊有條彎曲的礫石小路,路邊的摩梭人都把自己家改建成旅社,隨小路一溜排開的木楞子房一幢比一幢漂亮而有特色,有酒吧、百貨店和土產店等設施,加之小路旁有湖畔垂柳、木舟細浪等迷人風光,這里自然成為旅游者的大本營,小路也被冠以“摩梭風情路”的雅稱。住在“風情路”上的摩梭家庭旅社,是好旅游的一個好開始。置身湖光山色中,你能清晰感覺到,純凈的空氣慢慢沁入每一根血管的過程。你可以細細觀賞木楞子房;可以走進神秘的母房看一看;或到酒吧里聽聽古老的“阿夏婚”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