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半坡遺址導游詞(精選18篇)
陜西半坡遺址導游詞 篇1
10月6日,我和好朋友小米一起去參觀西安半坡博物館,這是我期待已久的,所以我非常的興奮。
我們先參觀了半坡遺址保護大廳,里面是6000多年前母系氏族社會人們曾居住過的地方。有圓形和正方形的房屋;有他們生活和生產所需的各種遺跡遺物;有集體墓葬、兒童墓葬;有地窖;有灶坑……生動地展現了當時社會人們生產與生活情況。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當時的人們用手很辛苦的在他們房子周圍挖了一個大圍溝,這個溝長300多米,寬6-8米,深5-7米,主要作用一是防洪排水,二是防止野獸的侵襲和其他氏族的騷擾,是半坡人有效的防御措施。他們真是好聰明啊!
緊接著我們參觀了半坡遺址出土文物展陳列室,里面有近萬件生產工具和生活工具,以及很多的彩陶、雕塑等藝術品。我還看見了那個時期的人們為了更好的標記物品所創造的各種記號,我們現在的漢字就是從那個時期開始一點點演變來的。還了解了許多關于人面魚紋盆的知識。
通過這次參觀,我對半坡時期人民的生活情況有了很多的了解,我覺得他們真的是好勤勞、好聰明啊!
陜西半坡遺址導游詞 篇2
半坡遺址位于西安市以東,是一個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農村遺址,屬于俯韶文化。這類遺存僅在黃河流域的閉中區域就收現了400多處,因此,黃河流域素有中國今代文化收源地之美稱。
半坡遺址是1953年春在灞橋火力收電廠施工中奇然收現的。現存面積約5萬仄方米,分炊住區、造陶區以及墓葬區3個全數。收掘面積為1萬仄方米,共收現房屋遺址46座,圈欄2座,貯備物品的地窖200多個,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甕棺葬73座,燒陶窯址6座,和大量出產東西以及生活用品。向我們生動地展現了6000多年前處于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時期的半坡先民們的出產與生活情景。
1958年,在考今收掘的基礎上修立了我國第一座遺址性專物館-半坡專物館。半坡專物館現有2個陳列室以及1個遺址大廳。第一展室次要展出在半坡遺址收現的出產東西,有石器、漁具、紡輪、骨針、魚鉤、魚叉等,我們可以或許由此懂得半坡人出產行為的各種場面。第兩展室展出的文物回響反饋出半坡人的社會生活、文化藝術以及各種收亮造制。
人面魚紋是半坡彩陶畫的典型做品,這仄生動的形象回響反饋了半坡人歉富的藝術”"想象力”"。人面魚紋線條亮快,人頭像的頭頂有三角形的收髻,二嘴角邊各銜一條小魚。此圖回響反饋了半坡人以及魚之間的密切閉系以及特殊的感情,大概是半坡氏族信奉的圖騰。
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點的陶器之一。它是巧妙哄騙重口本理的一種汲水器。詳細法子是在單耳上系上繩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觸水面就主動傾斜,灌滿水后又因為重口移動而制作豎起。用它盛水另有二大特點,一是便于手提與肩背,兩是心小,灌滿水后從河邊到居住區的路下水沒有容易漫出。
先民們通過歷久的實踐收現水蒸汽可以或許熟食,因而造做了陶甑,這是人類”"汗青”"上最早操縱蒸汽的典范。
半坡小孩實行甕棺葬。小孩逝世后,大人先在房屋附近地上挖個坑,放個大陶甕或罐,把小孩尸體放在內亂里,下面蓋個陶缽或陶盆,并在之中鑿個洞,大概是供逝世者靈魂出進的通敘。較大的孩子則用二個陶甕對起去埋。孩子埋葬在房屋附近,這富足表達了父母對子兒的迷戀之情。半坡出土的小孩甕棺共有73個。由于其時制作前提很差,人們的生活非常艱苦,加上疾病流行,小孩逝世亡率很高。
陜西半坡遺址導游詞 篇3
半坡遺址位于西安市以東,是一個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農村遺址,屬于俯韶文化。這類遺存僅在黃河流域的閉中區域就收現了400多處,因此,黃河流域素有中國今代文化收源地之美稱。
1958年,在考今收掘的基礎上修立了我國第一座遺址性專物館――半坡專物館。半坡專物館現有2個陳列室以及1個遺址大廳。第一展室次要展出在半坡遺址收現的出產東西,有石器、漁具、紡輪、骨針、魚鉤、魚叉等,我們可以或許由此懂得半坡人出產行為的各種場面。第兩展室展出的文物回響反饋出半坡人的社會生活、文化藝術以及各種收亮造制。人面魚紋是半坡彩陶畫的典型做品,這仄生動的形象回響反饋了半坡人歉富的藝術想象力。人面魚紋線條亮快,人頭像的頭頂有三角形的收髻,二嘴角邊各銜一條小魚。此圖回響反饋了半坡人以及魚之間的密切閉系以及特殊的感情,西北地區,大概是半坡氏族信奉的圖騰。
半坡遺址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新石器時代俯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遺址,距古5600-6700年之間。該遺址1953年春收現,遺址面積50000仄方米。從1954年9月到1957年冬日,中國科學院考今研究所組織近200名考今事情者,先后收掘5次,延續近4年光陰,揭露遺址面積達10000仄方米,取得了大量珍貴的科學資料。共收現房屋遺跡45座、圈欄2處、窖穴200多處、陶窯6座、種.種墓葬250座(此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女甕棺73座)和出產東西以及生活用具約近萬件文物。
陜西半坡遺址導游詞 篇4
半坡人的社會組織是婦女領導下的母子氏族社會,從出土的文物反映先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個人財產,沒有私有;既沒有階級又沒有剝削;大家共同勞動,共同分配的原始社會。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初級階段,它的生產力特別低下,人們生活的十分艱苦。
這里展出的主要是半坡人制造出來的陶器,半坡人在制作陶器時,主要有兩種方法,“泥條盤筑法”,這是制做陶器的主要方法,就是將陶泥搓成扁狀的泥條,再一圈一圈地盤成需要的形狀,經過磨光和口沿部分的修整,才送進陶窯去燒制;另一種方法是“捏塑法”主要用來制小的器皿,直接制成泥胎去燒制。半坡出土的陶器種類繁多,有經過篩選的陶土制成的表面光潔、質地細膩的細泥陶飲食器具,像碗、壺、盆、杯等,也有用摻著粗砂的陶土制成的耐高溫、不易破裂的夾砂陶炊具。半坡的陶器不僅滿足了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同時也滿足了人們的精神生活需要。
陜西半坡遺址導游詞 篇5
半坡遺址分為居住區、墓葬區和制陶作坊區。居住區由一條大的人工壕溝圍繞,區內被1條小溝分為2片,每片中心有1座大房子,周圍是小居室。房屋形制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2種,房子之間有儲藏東西的窖穴。房子周圍還發現長方形家畜圈欄、小孩甕棺葬和幼兒土坑墓。大溝外北邊詩共墓地,東邊是窯區。從出土的石斧、石錛、石鏟、石刀、石碾等生產工具和陶罐、陶盆、小口尖底瓶等生活用具來看,半坡人過著以農業為主,漁獵為輔的生活。他們具有較強的審美觀念,在彩陶上繪著人面、魚、鹿、植物等象生性花紋和三角形、圓點等幾何圖案,還用石、骨、陶、蚌制成耳飾、發飾等裝飾品 。
陜西半坡遺址導游詞 篇6
半坡人在生產力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漸漸地開始了對精神生活的追求,這里展出的是半坡出土的骨刀、陶紡輪、石紡輪、骨梭、骨針等。當時的半坡人已經會織布,他們所用的原料主要是麻和獸毛。當時的紡織機是一種水平式的,只能固定住線的一端,另一端要固定在人的身上,來回穿梭織布。從遺留的麻布痕跡觀察,粗的類似今天的麻布袋,細的類似帆布。麻布衣服主要為夏季穿著,冬天半坡人主要以獸皮為衣服。這個陶銼就是用來揉軟獸皮的,經過加工后,獸皮更加耐用而且舒適美觀。
這是半坡出土的骨針,從出土的遺物中我們可以看到半坡人早期加工骨針先用骨頭磨成針的形式,而后再穿孔,但這樣的成功率很低,往往會前功盡棄。后來經過實踐,他們發現粗骨比較好打孔,后來就打出孔后再磨成針,這樣的成功率幾乎是百分之百的。半坡的骨針可以同我們現在的鋼針相媲美。骨針的發現說明了半坡當時已經開始縫制衣服,至于衣服的式樣,當然沒有我們現在的衣服品種多,主要有兩種式樣:一種為連身,就好像我們現在的連衣裙,就是將整塊的麻布或獸皮縫制起來,中間穿一根繩子便成了;另一種大概“衣”和“裙”分開,就像我們現在的露臍裝,上身主要是護胸,下身主要是護腰和前身。就當時的文化水平來看,衣服不僅是用于防寒,而且還起到了一定的裝飾作用。
陜西半坡遺址導游詞 篇7
放暑假了,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西安旅游。西安是十三朝故都,古時候叫長安,有很多歷史文物和古代建筑。我們去了西安城內的碑林、八仙廟、古城墻、鐘樓、鼓樓、大慈恩寺、陜西歷史博物館和以前《西游記》里面唐三藏翻譯經書的地方——大雁塔。西安古城墻好大哦,我們騎著單車繞了城墻一圈,我發現城墻每個轉角處都有一棟樓,名叫角樓,因為它在轉角處。我上了鼓樓,敲了鼓。爸爸跟我說古時候,早上敲鐘樓的鐘,城門就打開,放下吊橋,人們就開始進出城開始一天的工作。晚上就敲鼓樓上的鼓,城門就關閉,吊橋收起,人們就回家結束一天的工作。所以有一個成語叫“晨鐘暮鼓”。
我們還去了西安周邊的半坡遺址、驪山和秦始皇兵馬俑。半坡遺址是六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半坡人居住的地方。他們的房子很奇怪,一半是挖在地下,一半用木頭搭在外面。導游說半洞穴房。我終于見到真的秦始皇兵馬俑了。秦始皇兵馬俑是用泥燒成的泥士兵。我聽導游說原來每個兵馬俑手里都拿著真的兵器,可是在秦國滅亡后被西楚霸王拿走了,然后一把火燒壞了很多兵馬俑,現在看到的都是被修復過的。
西安還有很多小吃,有biangbiang面,葫蘆頭、羊肉泡饃、肉夾饃。肉夾饃被稱為是西安的漢堡包。西安還有很好玩的皮影戲看,爸爸媽媽還給我買了一套《西游記》的皮影回來玩呢。
陜西半坡遺址導游詞 篇8
許多陶器上都繪有各式各樣的紋飾:繩紋,網紋,幾何形花紋和動物紋。紋飾中可以看到有奔跑的鹿、跳動的青蛙、猙獰的豬面以及或靜臥或騰躍、或追逐游泳的各種各樣的魚紋。尤其引人矚目的是有兩頭一身或兩身一頭的魚,還有多身人面,魚身鳥頭的奇特形象,這些樸素真切的圖案,非常明確而又肯定地反映出對象的特征。半坡彩陶上的紋飾可能就是民族圖騰的起源。我國古時從圖騰崇拜可以看出我們的祖先是非常富有想像力和幻想力的,而且這些奇特的思想背后,蘊藏著豐富的感情和意念,就像人世間本沒有什么龍、鳳、麒麟。可能是遠古部落間的連年戰爭,一方為了戰勝另一方,力圖把所崇拜的動物中的各種有力優美特點集中到一種動物上來,再加上些夸張的手法,于是就漸漸形成了龍和鳳的形象。
半坡人在雕塑方面的手藝也是極高的,有陶質人頭塑像,鳥形雕塑和獸形蓋鈕。在其中最吸引人的便是這個葫蘆狀的陶塤,我們稱之為女人腰。它是我國最早的吹奏樂器,被譽為華夏吹塤第一人的劉寬忍先生曾與賈平凹先生合作出版了一盤磁帶名叫《風竹》。劉先生塤聲悠悠,仿佛把我們帶到了遠古時代,賈先生吟唱堪稱聲情并茂,兩人珠聯璧合,乃是樂壇的一大盛事。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不妨可以聽聽,真的會使大家有不錯的享受。
陜西半坡遺址導游詞 篇9
半坡人在白鹿塬這塊肥沃的平原上,在女酋長的率領下,用石斧砍伐樹木,用石鋤修整土地,用石鏟和木棒刨出一個個小坑,將種子插種下去。當時人們還不知道種莊稼要澆水,施肥,真正的是靠天吃飯。如果遭遇到旱災或水災可能就顆粒無收,不過好在當時風調雨順,到了秋天,婦女們又成群結隊用石刀和陶刀、蚌殼來收割,后來又發明了鐮。收割以后,婦女們先用自己的手將他們加工成谷子,再用一種類似于石磨的東西脫去谷子上的糠,便加工成了小米。小米這種起源于黃河流域的農作物一直是北方人的主要糧食,它具有其它作物不可比擬的優點:耐旱,早熟,成熟期短,且久藏不壞。這些為半坡人能夠在此定居400多年之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隨著農業的出現而產生的家畜飼養也是半坡人的生活來源之一,發現的兩個圈欄建筑遺址和一些動物骨骼說明先民們已開始飼養狗和豬,并開始對羊、牛、馬、雞等家禽家畜進行馴養。
陜西半坡遺址導游詞 篇10
歡迎人人去到這里,上面我去為人人介紹一下!
半坡遺址位于西安市以東,是一個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農村遺址,屬于俯韶文化。這類遺存僅在黃河流域的閉中區域就收現了400多處,因此,黃河流域素有中國今代文化收源地之美稱。
1958年,在考今收掘的基礎上修立了我國第一座遺址性專物館――半坡專物館。半坡專物館現有2個陳列室以及1個遺址大廳。第一展室次要展出在半坡遺址收現的出產東西,有石器、漁具、紡輪、骨針、魚鉤、魚叉等,我們可以或許由此懂得半坡人出產行為的各種場面。第兩展室展出的文物回響反饋出半坡人的社會生活、文化藝術以及各種收亮造制。人面魚紋是半坡彩陶畫的典型做品,這仄生動的形象回響反饋了半坡人歉富的藝術想象力。人面魚紋線條亮快,人頭像的頭頂有三角形的收髻,二嘴角邊各銜一條小魚。此圖回響反饋了半坡人以及魚之間的密切閉系以及特殊的感情,西北地區,大概是半坡氏族信奉的圖騰。
半坡遺址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新石器時代俯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遺址,距古5600—6700年之間。該遺址1953年春收現,遺址面積50000仄方米。從1954年9月到1957年冬日,中國科學院考今研究所組織近200名考今事情者,先后收掘5次,延續近4年光陰,揭露遺址面積達10000仄方米,取得了大量珍貴的科學資料。共收現房屋遺跡45座、圈欄2處、窖穴200多處、陶窯6座、種種墓葬250座(此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女甕棺73座)和出產東西以及生活用具約近萬件文物。
陜西半坡遺址導游詞 篇11
歡迎人人去到這里,上面我去為人人介紹一下!
半坡遺址位于西安市以東,是一個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農村遺址,屬于俯韶文化。這類遺存僅在黃河流域的閉中區域就收現了400多處,因此,黃河流域素有中國今代文化收源地之美稱。
半坡遺址是1953年春在灞橋火力收電廠施工中奇然收現的。現存面積約5萬仄方米,分炊住區、造陶區以及墓葬區3個全數。收掘面積為1萬仄方米,共收現房屋遺址46座,圈欄2座,貯備物品的地窖200多個,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甕棺葬73座,燒陶窯址6座,和大量出產東西以及生活用品。向我們生動地展現了6000多年前處于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時期的半坡先民們的出產與生活情景。
1958年,在考今收掘的基礎上修立了我國第一座遺址性專物館—半坡專物館。半坡專物館現有2個陳列室以及1個遺址大廳。第一展室次要展出在半坡遺址收現的出產東西,有石器、漁具、紡輪、骨針、魚鉤、魚叉等,我們可以或許由此懂得半坡人出產行為的各種場面。第兩展室展出的文物回響反饋出半坡人的社會生活、文化藝術以及各種收亮造制。
人面魚紋是半坡彩陶畫的典型做品,這仄生動的形象回響反饋了半坡人歉富的藝術“想象力”。人面魚紋線條亮快,人頭像的頭頂有三角形的收髻,二嘴角邊各銜一條小魚。此圖回響反饋了半坡人以及魚之間的密切閉系以及特殊的感情,大概是半坡氏族信奉的圖騰。
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點的陶器之一。它是巧妙哄騙重口本理的一種汲水器。詳細法子是在單耳上系上繩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觸水面就主動傾斜,灌滿水后又因為重口移動而制作豎起。用它盛水另有二大特點,一是便于手提與肩背,兩是心小,灌滿水后從河邊到居住區的路下水沒有容易漫出。
先民們通過歷久的實踐收現水蒸汽可以或許熟食,因而造做了陶甑,這是人類“汗青”上最早操縱蒸汽的典范。
半坡小孩實行甕棺葬。小孩逝世后,大人先在房屋附近地上挖個坑,放個大陶甕或罐,把小孩尸體放在內亂里,下面蓋個陶缽或陶盆,并在之中鑿個洞,大概是供逝世者靈魂出進的通敘。較大的孩子則用二個陶甕對起去埋。孩子埋葬在房屋附近,這富足表達了父母對子兒的迷戀之情。半坡出土的小孩甕棺共有73個。由于其時制作前提很差,人們的生活非常艱苦,加上疾病流行,小孩逝世亡率很高。
陜西半坡遺址導游詞 篇12
半坡博物館,它位于西安市東郊浐河、灞河之間,建成于1958年,是新中國第一個反映原始社會的遺址博物館,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陜西半坡遺址導游詞,方便大家閱讀與鑒賞! 各位游客您好!現在我們來到了久負盛名的半坡博物館,它位于西安市東郊浐河、灞河之間,建成于1958年,是新中國第一個反映原始社會的遺址博物館,是黃河流域一處比較完整的典型的母系氏族村落遺址,距今約6000年左右,屬于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這種文化遺址于1921年首先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所以被命名為“仰韶文化”。由于在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大量彩繪陶器,因此仰韶文化也稱為“彩陶文化”。現在博物館有兩個陳列室和1個遺址大廳,而半坡所處的灞、浐兩條河流也是古代“八水繞長安”中八水的兩條最重要的河流。
現在請大家看,臺階上的那建筑便是遺址大廳,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半坡遺趾”四個醒目的大字了吧,這四個字是由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題寫的。如果仔細看,四個字有一個字是錯誤的,那就是“趾”字。按理說應該是“土”字旁,但郭老卻寫成“足”旁。對于這個,有人認為這是由于郭老一時喝多手下之誤;但更多的人認為郭老之所以這樣寫是有他的用意的,它意味著我們的祖先從遠古一步步的走向了現代。
陜西半坡遺址導游詞 篇13
歡迎大家來到這里,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半坡遺址位于西安市以東,是一個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于仰韶文化。這類遺存僅在黃河流域的關中地區就發現了400多處,因此,黃河流域素有中國古代文化發源地之美稱。
半坡遺址是1953年春在灞橋火力發電廠施工中偶然發現的。現存面積約5萬平方米,分居住區、制陶區和墓葬區3個部分。發掘面積為1萬平方米,共發現房屋遺址46座,圈欄2座,儲藏物品的地窖200多個,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甕棺葬73座,燒陶窯址6座,以及大量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向我們生動地展現了6000多年前處于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時期的半坡先民們的生產與生活情景。
1958年,在考古發掘的基礎上建立了我國第一座遺址性博物館-半坡博物館。半坡博物館現有2個陳列室和1個遺址大廳。第一展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遺址發現的生產工具,有石器、漁具、紡輪、骨針、魚鉤、魚叉等,我們可以由此了解半坡人生產活動的各種場面。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會生活、文化藝術和各種發明創造。
人面魚紋是半坡彩陶畫的典型作品,這一生動的形象反映了半坡人豐富的藝術想象力。人面魚紋線條明快,人頭像的頭頂有三角形的發髻,兩嘴角邊各銜一條小魚。此圖反映了半坡人和魚之間的密切關系和特殊的感情,可能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圖騰。
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點的陶器之一。它是巧妙運用重心原理的一種汲水器。具體方法是在雙耳上系上繩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觸水面就自動傾斜,灌滿水后又因為重心移動而自然豎起。用它盛水還有兩大特點,一是便于手提與肩背,二是口小,灌滿水后從河邊到居住區的路上水不容易漫出。
先民們通過長期的實踐發現水蒸汽可以熟食,于是制作了陶甑,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利用蒸汽的范例。
半坡小孩實行甕棺葬。小孩死后,大人先在房屋附近地上挖個坑,放個大陶甕或罐,把小孩尸體放在里面,上面蓋個陶缽或陶盆,并在當中鑿個洞,可能是供死者靈魂出入的通道。較大的孩子則用兩個陶甕對起來埋。孩子埋葬在房屋附近,這充分表達了父母對子女的眷戀之情。半坡出土的小孩甕棺共有73個。由于當時自然條件很差,人們的生活十分艱苦,加之疾病流行,小孩死亡率很高。
陜西半坡遺址導游詞 篇14
陜西地處黃河中游,是中華民族的收祥地之一。早在遠今時代本始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意業務,造制了多姿多彩的史前文化,為後世留下了歉富的文化遺存。四十多年去,文物考今事情者通過大量的調查以及收掘,在陜西境內亂爭收現上千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以及數萬件文物。
半坡遺址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新石器時代俯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遺址,距古5600-6700年之間。該遺址1953年春收現,遺址面積50000仄方米。半坡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俯韶文化的農村遺址。1953年收現,1954~1957年,中國科學院考今研究所舉行了5次規模較大的科學收掘,收掘面積達1萬仄方米。在考今收掘的基礎上,1958年修成了中國第一座新石器時代遺址專物館。從1954年9月到1957年冬日,中國科學院考今研究所組織近200名考今事情者,先后收掘5次,延續近4年光陰,揭露遺址面積達10000仄方米,取得了大量珍貴的科學資料。共收現房屋遺跡45座、圈欄2處、窖穴200多處、陶窯6座、種.種墓葬250座(此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女甕棺73座)和出產東西以及生活用具約近萬件文物。
1958年在遺址上修成半坡遺址專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專物館,除修制文物展室外,還在3000仄方米的本始農村居住區蓋起回護大廳。半坡遺址中的房屋、地窖、灶坑、男兒分葬的集體墓地、各種出產及生活用品等遺跡遺物,向我們生動地展現了6000多年前處于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時期的先民出產與生活情況。對研究中國本始社會汗青有著首要的科學價格。該館于1958年4月1日正式對外合放,迄古已接待中外游客20__多萬人次。
具備本始農村作風的大門裝飾,魚池中聳立的正在汲水的半坡姑娘的石雕和遺址大廳正面郭沫若師長教師題寫的“半坡遺址”四個遒勁雋美的大字,都為半坡專物館的文化氛圍仄添了一種情趣,使人們收生一種回歸制作、回歸汗青、回歸藝術的偽情實感,此情此景,常使許多觀寡樂不思蜀。
半坡遺址分為居住、造陶、墓葬三個區,居住區是農村的主體。半坡人屬于新石器時代,使用的東西次要是木造以及石器。主婦是半坡人中次要的出產力,造陶、紡織、飼養六畜都由她們承擔,男人則多處置漁獵。該館現有陳列室三個,遺址大廳一個。在這里,你既能看到人類童年時代的純樸,也能尋覓到中華先祖艱辛的足跡。
半坡母系氏族村是半坡專物館陳列的有機延伸。它以起勁回護遺址為條件,憑證考今收掘資料,將珍貴的遺產從地下搬到地上,立體地再現人類母系氏族社會。它歉富專物館的內亂爭涵,弘揚華夏悠暫文化汗青,薈萃了黃河流域史前藝術、習雅情面、民居田園的生活。它收揮了文物的優勢,集科研、考今、教學、旅游、娛樂于一體,被中外游客譽為“華夏第一村”。
1996年半坡專物館被確定為齊國一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之一,1997年西安市政府將半坡專物館評定為“西安旅游十大景”之一,半坡遺址為國務院揭曉的齊國重點文物回護雙位。
陜西半坡遺址導游詞 篇15
陜西地處黃河中游,是中華民族的收祥地之一。早在遠今時代本始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意業務,造制了多姿多彩的史前文化,為後世留下了歉富的文化遺存。四十多年去,文物考今事情者通過大量的調查以及收掘,在陜西境內亂爭收現上千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以及數萬件文物。
半坡遺址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新石器時代俯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遺址,距古5600-6700年之間。該遺址1953年春收現,遺址面積50000仄方米。半坡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俯韶文化的農村遺址。1953年收現,1954~1957年,中國科學院考今研究所舉行了5次規模較大的科學收掘,收掘面積達1萬仄方米。在考今收掘的基礎上,1958年修成了中國第一座新石器時代遺址專物館。從1954年9月到1957年冬日,中國科學院考今研究所組織近200名考今事情者,先后收掘5次,延續近4年光陰,揭露遺址面積達10000仄方米,取得了大量珍貴的科學資料。共收現房屋遺跡45座、圈欄2處、窖穴200多處、陶窯6座、種種墓葬250座(此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女甕棺73座)和出產東西以及生活用具約近萬件文物。
1958年在遺址上修成半坡遺址專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專物館,除修制文物展室外,還在3000仄方米的本始農村居住區蓋起回護大廳。半坡遺址中的房屋、地窖、灶坑、男兒分葬的集體墓地、各種出產及生活用品等遺跡遺物,向我們生動地展現了6000多年前處于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時期的先民出產與生活情況。對研究中國本始社會汗青有著首要的科學價格。該館于1958年4月1日正式對外合放,迄古已接待中外游客20xx多萬人次。
具備本始農村作風的大門裝飾,魚池中聳立的正在汲水的半坡姑娘的石雕和遺址大廳正面郭沫若師長教師題寫的“半坡遺址”四個遒勁雋美的大字,都為半坡專物館的文化氛圍仄添了一種情趣,使人們收生一種制作、汗青、藝術的偽情實感,此情此景,常使許多觀寡樂不思蜀。
半坡遺址分為居住、造陶、墓葬三個區,居住區是農村的主體。半坡人屬于新石器時代,使用的東西次要是木造以及石器。主婦是半坡人中次要的出產力,造陶、紡織、飼養六畜都由她們承擔,男人則多處置漁獵。該館現有陳列室三個,遺址大廳一個。在這里,你既能看到人類童年時代的純樸,也能尋覓到中華先祖艱辛的足跡。
半坡母系氏族村是半坡專物館陳列的有機延伸。它以起勁回護遺址為條件,憑證考今收掘資料,將珍貴的遺產從地下搬到地上,立體地再現人類母系氏族社會。它歉富專物館的內亂爭涵,弘揚華夏悠暫文化汗青,薈萃了黃河流域史前藝術、習雅情面、民居田園的生活。它收揮了文物的優勢,集科研、考今、教學、旅游、娛樂于一體,被中外游客譽為“華夏第一村”。
1996年半坡專物館被確定為齊國一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之一,1997年西安市政府將半坡專物館評定為“西安旅游十大景”之一,半坡遺址為國務院揭曉的齊國重點文物回護雙位。
陜西半坡遺址導游詞 篇16
這個展柜里展出的狩獵工具有矛和弓箭,還有一種很厲害的工具石球索。弓箭具有射程遠,射速快,推進力大,準確度高,殺傷力強等特點,是當時最有效的工具。弓箭的出現避免了人和野獸進行面對面的搏斗,提高了遠距離殺傷野獸的準確性,弓箭延長了人的手臂和腿,大大增強了們祖先同自然界斗爭的能力。半坡人在狩獵中的另一件法寶就是用石球做成的“飛球索”,用它來狩獵大大提高了命中率。使用時手抓一球對準野獸的方向猛力旋轉,遇到障礙物會自動纏住,這樣便可以捕捉到逃跑中的野獸。飛球索這種古老的狩獵工具,在今天美洲印地安人和非洲一些原始民族中依然使用。在原始社會,人們不放棄一切可以捕殺到野獸的方法,為了獲取肉食也會使用斧頭,錘頭,木棒等工具,甚至用設陷阱,網羅,圍獵等方法來捕獵它們。
這里展出的是半坡人的捕獵工具,有魚叉,魚鉤,魚網,石網墜,陶網墜等。捕魚是半坡人一項主要經濟活動,浐河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捕魚場所。
俗話說,“姜太公鉤魚,愿者上鉤”傳說姜太公釣魚所用的就是直魚鉤,對于傳說的真假我們無法判斷,但在半坡遺址中我們確實發現了早期沒有倒刺的魚鉤、魚叉,但這些工具使用時極不方便,扎上的魚稍作掙扎就會逃掉,最后由于人們不斷的總結經驗,終于發明了有倒鉤和倒刺的魚鉤和魚叉,它們制作得十分精細,幾乎可以和今天的金屬魚鉤相媲美。釣魚的方法也與我們今天的方法相同,估計當時叉魚法的使用多于釣魚法。
陜西半坡遺址導游詞 篇17
石網墜是用扁平的圓形或橢圓形的河卵石塊兩側打擊出缺口。使用時系在網底部(網墜也有陶制作的),使魚網能夠沉到河底。魚網我們雖未發現,但在發現的彩陶花紋中有索絡形的魚網飾花紋,這從側面已經證明了半坡人已使用魚網捕魚。當時人們主要是用麻繩來結網,這網雖然簡陋,但也會捕到數量可觀的魚,當然半坡人也可能是“竭澤而魚”。
單純的靠狩獵和捕魚并不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后來在不斷采集生活中,半坡的婦女逐漸發現某些草本植物有一定的生長規律,隨著有意識的加以培養,經過漫長的歲月,終于把一種類似于野生狗尾草的野生植物制成了粟,于是人們終于有了一種穩定的植物來源,為定居打下了基礎。這個陶罐里所裝的就是半坡人培育出來的粟及加工而成的小米。
這個展柜里展出的是半坡人生產工具,有石刀、石鐮、陶刀,還有加工小米的石磨盤
陜西半坡遺址導游詞 篇18
半坡的原始村落我們已經參觀完了,現在我們一起再去看看在半坡所發掘出來的文物。
在第一展室里展出的主要是半坡人的生產工具,有石器、骨器和玉器。在這里我們可以了解到半坡人的各種生產和生活的場面。
根據人類各個歷史時期所使用工具的不同,歷史學家將人類社會的發展劃分為石器時代(新、舊),青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在人類歷史上舊石器時代的時間最長,如果把人類歷史按300萬年計算,舊石器就占了299萬年。約在距今1萬年前,人類發明了磨制石器,進入新石器時代,約五六千年前,發明了冶煉術,進入青銅器時代,半坡人處于新石器時代的發展期。
半坡遺址位于浐河的第二階地上,這里東面是林木茂盛的白鹿塬,西面是波光粼粼的浐河。在六七千年前,半坡這一帶樹林、竹林茂密,近處還有大片的草原和沼澤,其中生長著相當繁多的游食動物。從遺址中發現的大量狩獵動物骨骼來看,有斑鹿、水鹿、竹鼠、貉、狐貍、兔和鵬鳥等,其中又以斑鹿的骨骼為最多。這也許是因為因為斑鹿性情溫馴,易于捕捉的緣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