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白鶴梁導游詞(精選3篇)
重慶白鶴梁導游詞 篇1
各位團友:
大家好!
我是來自重慶旅行社的導游,我姓x,大家叫我小x就可以了,這是我們的司機x師傅,別看*師傅年紀輕輕,駕駛技術可是一流的喲,所以我們大可放心乘坐。在這里,我代表旅行社對各位團友的光臨表示最衷心的歡迎,同時,也希望在我們兩的真誠服務和各位貴賓的支持下,在重慶的享受得到一個圓滿的快樂的旅程。
白鶴梁題刻位于長江三峽庫區上游涪陵城北的長江中,是三峽文物景觀中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譽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是一塊長約1600米,寬15米的天然巨型石梁。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長江水枯的時候,才露出水面。相傳唐朝時朱真人在此修煉,后得道,乘鶴仙去,故名“白鶴梁”。
白鶴梁上還有黃庭堅、朱熹、龐公孫、朱昂、王士禎等歷代騷人墨客眾多的詩文題刻,篆、隸、行、草皆備,顏、柳、黃、蘇并呈,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故有“水下石銘”之美譽。
白鶴繞梁留勝景,石魚出水兆豐年。
白鶴梁上的石魚石刻,有著重要的科研和史料價值,又有獨特的藝術價值,歷來為世所重視。它既是長江枯水位的歷史記錄,又有“石魚出水兆豐年”和“年年有余(魚)”之意。因此,古人在白鶴梁上刻有“枯水季節,若石魚出水面,則兆年豐千年如許”的石刻題記。
下面我們前往參觀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已于20__年5月18日正式對外開放,整個保護工程,由“水下博物館”、“連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和“岸上陳列館”四部分組成。水下博物館就是在白鶴梁原址上修建一個保護殼體。游客朋友們可下到帶參觀窗的水下通道,透過玻璃舷窗欣賞白鶴梁題刻。保護體內還安裝了6排、150組燈源,每組燈源由9個小燈組成,而每個小燈里又藏著8個聚光和散光燈。白鶴梁水下保護體將猶如一個璀璨的水晶宮。游客朋友們可在長江防護大堤上建造的陳列館內,根據自己的需要,操作攝像頭,通過電腦屏幕,從不同角度近距離觀賞白鶴梁。同時,少數專業人士,還可通過潛水的方式來參觀白鶴梁。
好了,現在我們前面馬上就要到景區了,請大家做好下車準備,去感受這神奇的景觀吧。
重慶白鶴梁導游詞 篇2
各位旅客朋友們,大家好。我是負責為你們講解的導游員,大家可以叫我小范,首先感謝和歡迎大家進行本次旅游,我會熱誠為大家服務,讓大家有一個精彩和難忘的經歷。在開始此次游覽之前,我想先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白鶴梁。
白鶴梁位于重慶市涪陵區城中心的長江之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屬于歷史文化類人文風景旅游景區,是浩瀚江水中的巖砂質天然石梁。它自西向東延伸,與江流平行,呈14.5度的斜度向江心傾斜,常年伏沒江中,只有每年冬春季之交,水位較低時才會部分露出水面。梁上有石刻碑文160余方(尚有部分題刻淹沒水中),題刻的書法藝術造詣較高,刻工精湛,不過,因三峽高位蓄水,為防淹沒,特建水下博物館以保護題刻,20xx年2月開工,20xx年底竣工。
白鶴梁,古代的時候稱巴子梁,關于他名稱的來歷,有一個說法是因為白鶴群聚集梁上得名白鶴梁,。白鶴梁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早在北魏時期,有一位叫爾朱的合州(今合川)人在朝廷做官,由于跟族兄弟皇位而失利,便厭惡皇上的惡詐身份,決意棄官從道,去民間煉丹并拿到合州去賣。爾朱的丹最后為州官所買,并被加價10倍。后州官查清詳情后十分震怒,竟撥劍將爾朱刺死,并用竹簍裝尸拋入嘉陵江。由于爾朱道高,能起死回生,因此,他死后竟然像做夢游,漂流到長江涪州城邊,幸被一漁民發現救起,放在石梁上守護。翌日,涪州城傳來的繚繚宏鐘聲將他驚醒,他對漁民充滿謝忱,于是贈仙丹給他,兩人從此親如兄弟。飲酒后手牽手在石梁上漫步,暢述身世。某日,巧遇一只銀色的大仙鶴來到梁上,將爾朱駝起展翅升天,鵬雀萬里,從此杳無蹤跡。
這雖然是傳說,卻為后人傳頌至今,更加添白鶴梁之神秘。它是涪陵城區長江之中的天然石梁,長1600米、平均寬度15米。自唐代廣德元年以來,石梁上題刻有眾多詩文圖案和長江枯水水位,距今已有1200余年歷史,被譽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水下碑林”。上所刻的石魚是古代水文觀測標志,石刻文字題記則是古代水文觀測的記錄,是極其重要的水文歷史資料。其題刻、圖像斷續記錄了1200余年間72個年份的歷史枯水位情況,對研究長江中上游枯水規律、航運以及生產等,均有重大的史料價值。1974年在巴黎召開的國際水文工作會議上,中國代表團以《涪陵石魚題刻》為題,向大會提交報告,白鶴梁的科學價值遂得到世界公認。白鶴梁上有黃庭堅、朱熹、龐公孫、朱昂、王士禎等歷代騷人墨客眾多的詩文題刻,篆、隸、行、草皆備,顏、柳、黃、蘇并呈,還有淺浮雕、深浮雕、線雕、呵圖案、花邊等,風格各異,精彩紛呈,其水下碑文之多,歷史之悠久,內容之豐富,形式之多樣,堪稱世界水下一大奇觀。
由于三峽工程的興建,位于淹沒水位線下的白鶴梁題刻將永遠沉沒于江底。為了保護好這一水下瑰寶,白鶴梁題刻水下保護工程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建造水下博物館,該工程由“水下博物館”、“連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和“岸上陳列館”四部分組成。水下博物館的保護罩體工程設計名“穹頂”,位于題刻正上方,呈橢圓形將整個題刻平面覆蓋。水下保護罩體墻外設有游人參觀通道,游客可由岸上經鋼制廊道乘自動扶梯進入水下保護體內,分三種方式參觀:透過廊道玻璃觀看,通過水下攝像頭觀看和身穿潛水服潛水觀看。
時間如流水 ,關于游前簡介我就先說到這兒,我們馬上就開始正式的旅程了,大家做好準備了吧,那好,現在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去親眼見證吧。
重慶白鶴梁導游詞 篇3
歡迎大家來到重慶白鶴梁!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白鶴梁位于長江三峽庫區上游涪陵城北的長江中,是一塊長約1600米,寬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白鶴梁景觀是三峽文物景觀中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長江水枯的時候,才露出水面。相傳唐朝時朱真人在此修煉,后得道,乘鶴仙去,故名"白鶴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譽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白鶴梁,這個詩化的名字緣何而來,雖然眾說紛紜,但都與一個叫爾朱通微的人有關。相傳,在北魏時,爾朱通微不愿與篡奪皇位的族兄爾朱榮合流,棄家學道,道成,號爾朱真人。爾朱煉丹售市,至合州,價傲太守。太守怒,將爾朱囚籠拋江。竹籠不沉,卻順江而下,至涪州白鶴云集之石梁,遇一名白石之漁人舉網而得之。爾朱時正酣睡,漁人久呼不應,擊磬方蘇,遂為至交。漁人仍然輕舟布網,爾朱繼續修真煉丹;晚則曲膝相對清談,倦則抵足攬江入夢。竹笛漁歌,銅磬經文,各得其趣,兩情甚篤。一日,爾朱取丹與白石漁人佐酒暢飲,醉后,乘白鶴化仙而去。白鶴梁便以此得名。
白鶴梁題刻始刻于唐朝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前,現存題刻165段,3萬余字,石魚18尾、觀音2尊、白鶴1只,其中涉及水文價值的題刻有108段,是全世界唯一的一處以刻石魚為"水標",并觀測記錄水文的古代水文站。比1865年我國在長江上設立的第一根水尺--武漢江漢關水文站的水位觀測記錄要早1100多年,故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稱。
據有關部門觀測,白鶴梁唐代石魚的腹高,大體相當于涪陵地區的現代水文站歷年枯水位的平均值,而清康熙二十四年所刻石魚的魚眼高度,又大體相當于川江航道部門當地水位的零點。1988年8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xx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三峽大壩蓄水175米后,白鶴梁題刻將永遠淹沒于近40米的江底。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都高度重視白鶴梁題刻保護工作,對白鶴梁題刻的保護與否,直接關系到向世界昭示三峽工程是否屬于文明工程的關鍵。白鶴梁保護工程先后共產生了7個保護方案,有10余名中國工程院、科學院院士參加了白鶴梁保護方案的評審工作。經過十年的反復論證,根據國際"威尼斯憲章"中不可移動文物以原地保護為主的原則,20xx年國家采用了工程院院士葛修潤提出以"無壓容器"的保護方式,創造性地修建了世界上唯一在水深40米處的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白鶴梁原址水下保護工程是三峽工程的四大文物保護項目之首。白鶴梁保護工程20xx年動工修建,20xx年5月18日正式落成,被國家文物局評為科學技術創新一等獎,總投資約2億元。
白鶴梁上題刻縱橫交錯,篆、隸、行、楷、草皆備,顏、柳、蘇、黃俱全,還有少數民族文字,可謂集歷代名家書法之大成,素有"水中碑銘"之美譽。題刻多出自歷代文人墨客之手,以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最為著名。梁上題刻或詩或文,記事抒情,吊古懷舊等,集文學、書法、繪畫、石刻藝術為一體,實為罕見的水下奇觀。
為了更好的保護和開發三峽白鶴梁水文題刻,20xx年葛修潤院士提出了一套在長江白鶴粱題刻的原址上建立水下博物館的"無壓容器"方案,通過建一個注滿凈化過濾江水的容器來抵消內外壓力。這一方案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既可以更好的對具有1220xx年歷史的世界罕見的江底水文題刻進行保護,又為科學研究和游人參觀提供了條件。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此結束了,下面是大家自由參觀的時間,我們大概在30分鐘后在門口集合,希望這次參觀能給大家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預祝大家能玩的開心,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