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名勝古跡導游詞(精選3篇)
內蒙古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1
阿斯哈圖花崗巖石林景區位于克什克騰旗東北部,在距離大興安嶺最高峰黃崗峰約40公里的北大山上,國家AAAA級景區“阿斯哈圖”是蒙古語,意思是“險竣的巖石”。景區南北長5.5公里,東西寬3公里,占地面積約為1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為1700米左右。
阿斯哈圖石林景區快速、健康發展的同時,由于各方面工作業績突出,先后獲得了--中國優秀旅游目的地、國家生態旅游服務標準化試點單位等多項殊榮。并成功打造了“山水草原,北方石林”這一旅游品牌,成為內蒙古地區的著名景區。
阿斯哈圖花崗巖石林同云南石林相比,雖然都叫“石林”,可形成的原因卻不同,石林的形狀也不同。云南石林石頭的紋理是垂直上下的,似刀劈斧砍;而阿斯哈圖石林石頭的紋理是橫向的,一層一層,像千層餅。阿斯哈圖石林也叫做冰石林,是世界上罕見的、形態和成因在全球都具有代表性,并且是目前世界上獨有的一種奇特地貌景觀。
舉目眺望,阿斯哈圖石林之間,那茂密的原始白樺林枝繁葉茂,偶有獐狍野鹿悠閑自得地穿行其中,草地上雜花繽紛,蝶舞蜂飛。給崢嶸挺拔的石林,平添了幾多溫情,幾多風韻。遠處那平坦開闊的草原上,星星點點的氈房和成群的牛羊,仿佛是在綠海中浮動。
阿斯哈圖石林景區共有四個核心景區,其中一景區:它是阿斯哈圖石林中最大的一個區,它將石林之秀、石林之美、石林之靈、石林之形集于一身,是石林中的代表性景區。主要景觀有:月亮城堡、魚尾塔、將軍床、平衡石等。二景區最具代表性的有拴馬樁、三結義等景觀。三景區主要景區有試劍石和鯤鵬落草原等,鯤鵬展翅九萬里,棲居草原不思歸。翹首而臥的鯤鵬與藍天、草原相諧成趣,構成一幅優美的畫卷。
阿斯哈圖石林景區地處高山草甸草原與原始白樺林的交匯地帶,這里植被茂盛,植物資源豐富,因季節的不同而姿彩各異,魅力紛呈,可謂景因時移,景隨時轉。阿斯哈圖石林一年四季景色分明,春天,山花爛漫,蝶舞蜂忙,夏天,涼爽宜人,鳥語花香,秋天楓葉如丹,層林盡染,冬天群山逶迤,銀裝素裹。
內蒙古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2
喀喇沁親王的遠祖是成吉思汗的功臣者勒篾,屬兀良哈部,他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時立下過汗馬功勞,曾三次救過成吉思汗的命。成吉思汗賜他九次犯罪而不罰,并封為第九位千戶那顏。由于他們父輩即是摯友,成吉思汗又把者勒篾當兄弟看待,并把女兒嫁給者勒篾之子吉伯格,享有“塔布囊”——即駙馬的稱號。
元朝建立后,駙馬吉伯格的后代受封故契丹大寧之地,賜“諾顏”號,部名曰“喀喇沁”。“喀喇沁”,蒙古語為“守衛者”的意思。
其后,傳至者勒篾的第十四代孫蘇布地,他統領喀喇沁部在天聰二年歸附了皇太極。在蘇布地的幫助下,皇太極征服了漠南蒙古,昭烏達盟、卓索圖盟地區蒙古各部先后歸附清朝。天聰九年(1635年),蘇布地之子固魯思奇布受封札薩克,為喀喇沁右翼旗第一代王爺(先封貝子,后封多羅都棱郡王)。
第一代王爺和第二代王爺圖巴色棱都居住在今遼寧喀左、建平,到第三代王爺班達爾沙才遷到喀喇沁旗龍山,康熙九年(1670年)又從龍山遷到今王爺府鎮。后又經歷十二代,傳至貢桑諾爾布。其中第八代、第十一代曾由郡王加授親王品級。之所以在這里建王府,一是當時的錫伯河川草深林密,氣候宜人,景色秀麗,環境優雅;二是這里有十八羅漢山,以王府為中心上有九座山,下有九座山,后面又有印臺山,所謂風水好,符合當時王公貴族的心理。據史書記載,原王府占地面積130余畝,房屋400余間,整體建筑宏偉壯觀,布局嚴謹,體系龐大,結構精巧。前后共五進院落,主體建筑有大堂、二堂、儀廳、大廳和承慶樓。中軸對稱,東西兩側是跨院,又由若干小四合院構成,重重四合院又由道道垂花門相連。西院為政治活動、宗教祭祀場所,建有廟宇、祠堂、客廳、議事廳、書齋、練武場。東側為生活區,有戲樓、王爺和福晉的臥室、倉庫、膳房。
王府的后面是花園,依山而建仿北京私家園林式。花園內有十一座院落,137間房舍,有老爺祠、馬王殿、土地祠,還建有戲樓、花窖和養鹿場。五座造型各異的涼亭,三座低欄平橋,潺潺流淌的泉水,環繞著疊石聳立的假山,一派江南園林景色。王府門前有九棵古榆,廣場屹立著一字排開的十三座敖包。府內堂舍丹青斗彩,樓閣雕梁畫棟,花苑姹紫嫣紅,樺柏巍然參天。整座王府,肅穆古雅,氣勢恢弘,處處體現著主人的榮貴。喀喇沁親王府歷經三百多年風雨,東院已蕩然無存,西院也僅存不多,后花園早已消失,僅主體建筑保存下來。
1997年以來,地方政府投入巨資進行搶救性保護性維修,恢復了中軸區和東西跨院古建筑的原有風貌,復建照壁、垂花門等。恢復后的親王府有府門、轎廳、回事處、議事廳、承慶樓、書畫廳、揖讓廳、書塾、福晉居室等建筑,并舉辦有“喀喇沁親王府復原陳列”、“清代內蒙古王府歷史陳列”等大型展覽,被文博專家譽為中國最大的蒙古王府博物館。
喀喇沁親王府為內蒙古建成年代最早、建筑規模最大、規格等級最高、現狀保存最好的王府,體現了地區特色和民族宗教特點,代表了清代官式建筑的基本風格,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科學價值,20xx年被國務院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除古建筑外,王府內值得稱奇的還有月臺上的古松——龍鳳松,東邊的為鳳松,西邊的為龍松,自然生長,惟妙惟肖。這兩棵松樹已被列為“中華奇樹”之中。
門外廣場的塑像就是喀喇沁第十四代王爺貢桑諾爾布。貢王,字樂亭,生于1871年,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27歲時接任多羅都棱郡王王位,任喀喇沁右旗札薩克和卓索圖盟協理盟長、盟長。1920年,被袁世凱晉封為親王。貢桑諾爾布是最后一代王爺,也是政績最突出、最開明的王爺。他從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學識淵博,才思敏捷,通曉漢滿蒙藏多種文字,還擅長詩詞書畫,騎射拳腳。
他承襲王位后,對其父親時代的弊政進行改革,將旗民的無限徭役改為定額制,大大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在此基礎上,他致力改革,推行新政,興辦教育,興辦實業,創出了內蒙古地區“五個第一”。
第一個辦學堂——崇正學堂。辦教育是貢王實施新政的第一步。光緒二十八年(1920年),他在王府西院首創了崇正學堂,招收旗內30多名適齡兒童免費入學,并親自擔任校長。現在的王府蒙古族中學的前身就是崇正學堂,至今已有120xx年的校齡,培養弟子數萬,他們分布在祖國各地,可謂桃李滿天下。他還在京創辦了被譽為中國少數民族人才搖籃的蒙藏學校。第一個辦女學堂——毓正女學堂。光緒三十年,貢王去日本考察,看到了日本“明治維新”以后強盛起來的主要原因,是科學教育水平高。回國后,他又辦起了毓正女學堂和守正武學堂,并且聘請日本女老師何原操子任教,講授蒙、漢、日三種語文和各種家務學科。
內蒙古名勝古跡導游詞 篇3
可能在很多人眼里,江西菜就是一個字——辣:辣椒炒肉,辣椒剁魚頭,辣椒毛豆……可是在我心中,江西菜不是煙熏火燎,不是大紅辣椒;而是一個個珍珠肉丸。
珍珠肉丸,在鄉下過年時經常出現。記得有一次,奶奶坐在小木椅上,“咚咚咚咚”地剁豬肉,加點調料后,從肉糜里捏出圓形的肉團,然后粘上泡好的糯米。這就是生的肉丸。
不得不說,生的肉丸真的是很丑;但蒸熟以后,長相就不重要了。
待到晚上,一大盤珍珠肉丸擺在了餐桌中央。大人們還在喝茶時,小孩們被肉香勾到飯桌前,把肉丸搶個精光。大口吞掉一個肉丸,香噴噴的糯米,軟綿綿的,有些粘牙(有時,肉丸放久了,糯米就是硬的,有另一番風味),咬下去,一陣肉香在你嘴里彌漫開來。如果廚師手藝好,中間的豬肉就十分有嚼勁,不容易塞牙。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味道。在我老舅舅家里,肉丸的糯米外衣被西米取代。糯米外衣的肉丸是咸的,西米肉丸卻有一點甜。我不卻喜歡西米,西米丸子滑溜溜的,進了口仍不知如何咬。
在外省吃江西菜,那就更不一樣,我曾經在廣州的“同湘會”吃過幾次,廣州人對美的追求使得只追求味道的江西作品迸發出了藝術性。糯米肉丸成了住在蒸籠里的小吃,更甚的是聰明的廣州人突發奇想,往丸子頂放了一顆枸杞,就好像頭盔上的紅纓,漂漂亮亮的。
人們評價一個人,總側重于其內在,我看珍珠肉丸也是如此。
汪曾祺說,“一個人口味最好雜一點,耳音要好一些,能多聽懂幾種方言,口味單調一點,耳音差一點,也不要緊,最要緊的是對生活的興趣要廣一點。”雖然外省的珍珠肉丸也不賴,但每次過年在餐桌上迎接我們的總是江西珍珠肉丸。說白了,珍珠肉丸是我從小吃到大的,那就是家鄉的味道。盡管誰都知道,珍珠肉丸只是一堆粗食材的拼湊,不能再便宜,但它仍被許多人所喜愛,甚至讓人費心地改造,這正是不尋常的地方。它不僅僅是一道菜,更寄托了人們對生活的一點向往。
或許,珍珠肉丸正是江西人的特點:簡約而不簡單,平淡而不平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