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順德的清暉園導游詞(精選3篇)
2023順德的清暉園導游詞 篇1
人人心歡笑妙韻聲聲頌華年,遙望花燈朔從前,歷遍浮世憶佛山。清暉幽雅,紅荷艷,樵山飛翠,皂木棉。“清暉”——則是佛山順德里的清暉園。傳說是明末狀元黃士俊所建的黃氏花園,其貌則可用八字來形容:清幽古香,秀麗典雅。
走進去看一看,工藝精美的碧溪草堂引人注目:草堂的屏門翠玉儒雅,雕刻精美,圖案逼真。有趣的是,屏門兩旁的池板是由96個木雕“壽”組成,而且,每一個“壽”字都不一樣。更有趣的是,檻窗下面還嵌有道光年間制作的“磚雕竹石圖”,字體線條簡潔,刻得蒼穹有力,真是中華藝術字體中的精華啊!不僅如此,碧溪草堂據說是清暉園最早的建筑。
清暉園內可不只有工藝精美的碧溪草堂,還有雅淡古樸的筆生花堂。筆生花堂在竹苑通道的盡頭左面。這古雅的命名出自于李白的《夢筆生花》中的典故。寓學業有成,文才出眾之意,原本乃是為園主人讀書之所。右面筑有狹長的大型壁山,山中有一小洞,只可容一人通過,故名為“斗洞”。
說到這,就想起了以前小時候去“斗洞”里玩時,前面總有其他游客在爭吵。因為“斗洞”只容一人通過,所以,為了能讓自己先走,都你擠我擁,互不相讓。不過,在佛山創文之后,像這種情況已經很稀少了。大家都懂的互相禮讓,和平相處,“斗洞”里不會再是吵吵鬧鬧的了。
在離門最近有個大荷塘,清澈見底,魚苗們在水里歡快的暢游著。游客在一旁觀看,舉止甚是文明:小孩嬉戲玩耍,踩上欄桿留下腳印,大人們會用紙巾抹干凈,并叮囑小孩下次別再這樣了;吃完的食物包裝袋,不會隨手亂扔,只會文明的扔進垃圾桶里;更不會在院里、庭里亂吸煙。
想當初:隨手亂扔的處處見,荷塘的水面受到污染,種.種不文明的現象承現出來……但與現在一比較,以前的不文明行為已經跟我們說再見了,新來的可是游客心中的文明。
清暉園不僅景色優美,人們的文明舉止也更優美。若是你有天來到佛山,一定要來這環境優美而和諧的清暉園來看看!
2023順德的清暉園導游詞 篇2
各位團友,我們眼前看到的是清暉園的最特別的主體建筑物,大家覺得它的形狀象什么?對了,象一艘船,我們稱為船廳。它的設計別出心裁,是整個清暉園的建筑精華所在。它是模仿蘇州寄暢園的船廳式樣,又參照珠江的紫洞艇而建成的一座兩層樓舫,又叫做“小姐樓”。為什么叫小姐樓呢?這有段傳說:當年園主人有一千金小姐,聰穎秀麗,深得父母親的鐘愛,所以父母特地為她建造了這閣樓。你看,船廳臨水,恍如建在水面一般,最妙的是船頭右邊有一株柳樹,象穩固船頭的竹竿,而縛在沙柳樹的紫藤又象一條纜繩,這是主人特地栽種的,整座船廳就象一艘停泊在珠江灑畔蕉林叢中的“紫洞艇”了。這座建筑物是華南建筑難得的孤例,充分反映出順德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經過船廳,前面是碧溪草堂。碧溪草堂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間,是當年園主人主要起居室,其正門為圓洞形,學名叫“圓光罩”,門框鏤成兩束交疊翠竹狀。古雅的門窗、屏門、門簾上,全是以花、鳥、蟲、魚、果為題材的潮州木雕。兩扇門的下方各刻有四十八個“壽”字,字字形態不同,稱為“百壽圖”。據長者回憶,清暉園古時有三大寶:大金魚、白木棉、百壽圖。這百壽圖可是第一寶。那各位有沒有想過,這里明明只有九十六個壽字,何以稱為《百壽圖》呢?在這里我先賣個關子,上車后在為大家解說。
碧溪草堂曾經是縣政府招待所,1962年,著名的詩人郭沫若游清暉園時曾寫下這樣一首詩——彈指經過廿五年,人來生到鳳凰園。薔薇郁郁紅似火,芒果森森碧入天。
千頃魚塘千頃蔗,萬家桑土萬家弦。緣何黃竹猶垂淚,為喜乾坤已轉旋。雖寫于六十年代,他當時已興奮地唱出“為喜乾坤已轉旋”。我想如果今天他看到順德的經濟發展,其感受定然會更為深刻。
2023順德的清暉園導游詞 篇3
清暉園坐落在順德大良新路,它和佛山的十二石齋(梁園)、番禺的余蔭山房、東莞的可園合并稱為廣東四大名園。由于清暉園內整體布局獨具匠心,既有江南園林風格,又有華南亞熱帶景物特點,加上建造至今已經有160年的歷史,所以它是一處很具有觀賞、藝術與使用價值的園林景觀。上世紀九十年代,清暉園更被列入中國十大名園之一,是我市主要的旅游景點。步入清暉園,相信大家都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這里就象是繁囂鬧市中的一片蓬萊仙土。
在進園之前,我先簡單給大家介紹清暉園的建造歷史。
明萬歷35年即1620xx年順德杏壇右灘村人黃土俊高中狀元。相傳這位黃狀元入仕三十年中曾三次辭官歸故里,中間一次為侍奉病中老父,另兩次因看不慣官場傾軋(ga)而獨善其身。期間于明朝天啟元年即1620xx年,在原太艮城(今大良)南郊建筑了黃家祠和天章閣、靈阿之閣,這些祠、閣周圍都有花園,這便是清暉園最大的蹤跡了。所以算來距今已有360多年的歷史。
到了清乾隆年間,黃氏家道衰落,庭園建筑日漸荒廢,庭園廢址由由順德進士曾出任山西靈石知縣的龍應時購得。到嘉慶十年即1820xx年,龍應時將所購得的黃家祠等物業析產給其兒子龍廷槐、龍廷梓改建為莊園居住。龍廷槐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出生,自幼聰穎好學,于乾隆五十三年丁未(1788年)考中進士,他初授翰林院編修,不久授監察御史之職,后入值上書房,官至太常卿。到嘉慶五年(1820xx年)龍應時病逝,廷槐獲準回鄉守孝三年,后見皇親和坤弄權,無心復出,但在鄉中威望頗高。到嘉慶十年(1820xx年)龍廷槐將父親生前購得產業的中部拓建成莊園,侍奉母親居住。一年后,龍廷槐請同榜進士、江蘇武進的書法家李兆洛題寫“清暉”的園名,意取“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以示筑園奉母是為了報答父母如日光和熙普照之恩。這也是清暉園名的由來。從應時、廷槐、元任、景燦到渚惠,清暉園經歷了五代人,屢經修繕,特別是龍渚惠,他曾帶領設計師和工匠到蘇州一帶參觀著名庭院,回來后對原建筑物作了一番大規模的修整,逐步形成了格局完整的嶺南園林風貌。獲得左右兩部分庭院的龍廷梓,將它們建成以居室為主的庭院,另成一格,稱為“龍太常花園”和“楚薌園”。后來龍太常花園的園主衰落,賣給一位商人經營蠶種生意,掛上“廣大”的招牌,故又稱為“廣大園”。由龍應時、龍廷槐、龍元任、龍景燦和龍渚惠,清暉園經歷了五代人,屢經修繕,特別是龍渚惠,他曾帶領設計師和工匠到蘇州一帶參觀著名庭院,回來后對原建筑物任作了一番大規模的整修,逐步形成了格局完事的嶺南園林風貌。由于上世紀初國內戰亂,加上龍家世道末落,庭園又兩次荒廢了。建國后,1959年3月,當時的廣東省委第一書記陶鑄來順德檢查工作時特地視察了清暉園,對這座古代庭園給予了調度主人和重視,指示應將作為文物加以保護、重修,并特地撥專款予以補助。重修后的清暉園把左鄰的楚香園,右鄰的廣大園以及附近的建筑復合為一,面積達到6600平方米。近來,順德區委為了進一步開發順德的旅游資源,投入了了大師的人力、物力、財力,進一步的修復擴建清暉園,使清暉園的游覽面積至220xx平方米。新擴建的庭院,充分吸收鐵精粹,可以講是集四大名園一身,更借鑒了江南和北方園林的造園藝術,使之成為園中有園,景內有景,步移景換,充分體現了我國園林建筑中雄、奇、險、幽、秀、曠的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