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故居導游詞(通用3篇)
周恩來故居導游詞 篇1
周恩來故居座落在江蘇省淮安市城區鎮淮樓西北隅三百米外的駙馬巷7號門內,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故居是舉世敬仰的周恩來的誕生地,是這位歷史偉人一至十二歲童年生活的搖籃。如今成了國內外人士瞻仰周光輝一生的紀念地,是廣大青少年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歷史課堂是以國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共青團中央、解放軍總政治部門評審確定的"百個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周恩來故居現有清朝咸豐至光緒年間的青磚小瓦木結構平房32間,占地1960平方米,由東西相連的兩個普通的老式宅院組成,東宅院臨駙馬埠,西宅院局巷,是曲折的三進院結構。整個建筑青磚灰瓦、古樸典雅,是典型的蘇北民居的建筑風格,大門兩丈見外有一座照壁,照壁后面有兩棵高大的老榆樹。
周恩來故居位于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駙馬巷7號。1898年3月5日,周恩來同志就誕生在這里,并在故鄉度過了12個春秋。
周恩來故居大門門匾由鄧小平同志題寫。故居內分東西兩個宅院,東宅院有周恩來出生的房間、讀書房、過繼母和乳母住房,還有少年時用過的一口水井和一塊菜地。西宅院有“周恩來家世、童年與故鄉圖片畫展”、“周恩來外祖父萬家字畫展”、“開國大型圖片展”和“周恩來八嬸住房”。西宅后院有新建的“紀念周恩來書畫苑”和“周恩來墨跡碑廊”。
周恩來故居導游詞 篇2
鎮淮樓畔浮云白,駙馬巷前夕陽斜。駙馬巷位于淮安區鎮淮樓向西一里遠,因為明太祖朱元璋的女婿曾住在這里而得名。周恩來故居位于駙馬巷中部,局巷北側,占地1987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32間,為青磚、灰瓦、木結構。故居為東西相連的兩個宅院,每個宅園都是曲折的三進院。東宅院現為原狀陳列,有周恩來的讀書房、誕生地、主堂屋、嗣父母住房、乳母住房等房間,還有周恩來童年時用過的廚房、水井、菜地以及親自栽種的榆樹等。西宅院現有八嬸母楊氏的住房,并開辟有“周恩來童年、家世、故鄉圖片展”、“周恩來故居書畫苑”等展廳。
故居大門上方的“周恩來同志故居”門匾,是由鄧小平同志在1984年題寫的。進入故居正門,首先是周恩來童年讀書的地方。,剛剛五歲的周恩來就遵祖訓入家塾館讀書。當時,嗣母陳氏請家塾老師鄒先生給周恩來起個字。鄒先生為乳名大鸞的周恩來起字 “翔宇”。
從讀書房向西跨過一個腰門便是周恩來父母住的面南的三間房屋,1898年3月5日,周恩來就誕生在東邊的一間房屋里。屋里陳列著周恩來父親的照片和母親的畫像。父親周貽能,生于1874年,是一個小職員,曾在山陽縣衙當過差,后來又在武漢等地教書。在上海時,他曾幫助周恩來做過秘密通訊聯絡工作并掩護過周恩來。1942年7月,周貽能因病在重慶紅巖村去世,終年68歲。母親周萬氏,1877年出生在清江浦(今淮安市區),是清河縣(今淮安市區)知縣萬青選的第十二個女兒,小名冬兒,娘家人稱十二姑。她性格開朗,爽直豪放,辦事精明能干。傳說,萬氏在臨盆之前,曾經做過一個夢,夢見有一只鸞鳳般的神鳥飛入懷中,全家人都認為這是吉祥的預兆。孩子生下來,果然眉清目秀,氣宇非凡。祖父周駿龍給孩子起了個乳名大鸞、譜名恩來。鸞鳥者,鳳凰也。鳳凰者,百鳥之王,管轄天下群雞并百鳥也。見(現)則天下安寧。
從誕生地再向西跨進一個院落便是周家的主堂屋,也是故居房屋中最高的建筑。周恩來的曾祖父周光勛、祖父周駿龍等曾住過此屋。祖父周駿龍做過師爺,并在桃園(今泗陽)、阜寧、安東(今漣水)和海州(今連云港)做過代理知縣、知事、知州。他晚年任山陽知縣,待到正式上任時,已重病纏身,不久就去世了。他一生清廉,沒有給后代留下多少遺產。他的去世使主要靠其俸祿生活的周家在經濟上陷入了困境。
祖堂屋的對面是周恩來乳母蔣江氏的住房。周恩來的母親萬氏生下恩來后,不久便將其過繼給周恩來的小嬸母陳氏,陳氏無奶哺育,就雇請本城南門大街小魚市口施家巷的二十多歲的蔣江氏給幼年的恩來做乳母。蔣江氏出生于淮安古城東門外的一個農民家庭,勤勞而善良,對周恩來性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響,恩來一直稱她為“蔣媽媽”。
乳母住房的門前有一口石井,周恩來常跟蔣媽媽一起從這口井里打水來飲用洗漱、澆瓜澆菜。井沿上的洞孔是當年系井繩用的,井沿邊的溝痕是打水繩索長期磨擦留下的。至今,井水清澈透明,可正常飲用。周恩來對這口井的印象很深,1960年,他在接見淮安縣委負責同志時,還特別提起這口井,他說:“我家的那口井還在嗎?”并向在場的工作人員介紹說:“淮安的地下水位很高,吊桶上只要系上庹把長的繩子,就能把水打上來”。
在乳母住房的背面是周恩來嗣父母的住房。周恩來的小叔父周貽淦結婚不到一年,便得了肺病,日趨嚴重。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習俗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為了使周貽淦得到一點安慰,為了使他的妻子陳氏有所寄托,也為了“沖喜消災”,周貽能夫婦便把剛出生六個月的恩來過繼給周貽淦做兒子,但過繼后不到兩個月,周貽淦便去世了。幼年的恩來就由守寡的小嬸母陳氏養育。陳氏,1878年出生在寶應縣一個書香門第,擅長詩文書畫,具有一定的文學素養。丈夫去世以后,陳氏便把幼年的恩來作為自己的唯一的精神寄托和生活希望,是周恩來文化上的啟蒙老師。
故居院內有兩株百年老榆樹,高達20米。據傳這兩株榆樹是周恩來童年時期親手所植。
,生母萬氏和嗣母陳氏相繼去世,周恩來一年之中失去了兩位媽媽,這年他才9歲。此后,周恩來就和八嬸母楊氏生活在一起,八嬸母楊氏是周恩來失去生母、嗣母后的實際監護人。
春天,在東北奉天(今沈陽市)做事的四伯父周貽賡請三伯父周貽謙接恩來去東北讀書,這真是天大的喜訊,大鸞這只神鳥,真的要展翅翱翔于無限廣闊的新天地了!
周恩來從12歲離開故鄉,到逝世時的66年中,一直沒有回來過,但他生前曾多次接見淮安縣委的負責同志,十分關心家鄉的情況。周恩來曾為淮安縣委題詞:“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還為《淮安日報》題寫了報頭。他多次要求縣委的負責同志把故居處理掉。1973年,周恩來又讓國務院值班室主任吳慶彤同志給淮安縣委打來電話,正式傳達周恩來關于處理舊居的三條指示:1,不準讓人去參觀;2,不準動員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3,房子壞了不準維修。
1976年1月8日周恩來同志逝世以后,淮安縣委根據億萬人民的要求,著手整修周恩來故居,把故居按周恩來離開淮安時的原貌進行修復。故居于1979年3月5日正式對外開放。
周恩來故居導游詞 篇3
紹興周恩來紀念館座落在紹興市區勞動路369號,是依托周恩來祖居、故居進行史實陳列。它是一座具有明清建筑風格的江南典型的絲竹臺門。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初名“錫養堂”,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因十一世周懋章之妻王氏壽至百歲,浙江巡撫授“百歲壽母之門”,故俗稱“百歲堂”,是周恩來祖輩世居之地。(周恩來祖父去江蘇淮安任職,家眷隨遷淮安定居)。
百歲堂是具有明代建筑風格的磚瓦平房,坐北朝南,闊三間,深三進。第一進門斗為漆黑竹絲大門,東西粉墻各嵌有磚雕花窗,外觀古樸莊嚴。入內每兩進間各有明堂相隔,顯得寬敞明亮。前明堂兩側有小廓對拱,中明堂兩側有廂房對望,使全部建筑平添清幽典雅的氛圍。
第二進為廳堂,高大軒敝,前后各有花格子木窗。現辟為陳列廳,陳列周恩來1939年來紹興開展抗日活動情形的圖片和文物。 1939年3月下旬,周恩來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的身份,由重慶經皖南來浙江抗戰前線視察軍務。其間,曾戎裝簡從來故鄉紹興逗留數日。為了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周恩來在紹興龍山越王臺、諸暨楓橋大廟等多處發表抗日救國演說,鼓勵大家樹立抗戰必勝的信心。他廣泛接觸各界人士,指出中國抗戰的光明前途,并為他們親自書贈許多條幅,給家鄉人民以極大鼓舞。他還深入農村了解民情,專程憑吊大禹陵,以寄托對這位古代人民英雄大公無私精神的心儀與認同。在此期間,周恩來還續寫了周氏宗譜,曰“恩來,字翔宇,五十房樵水公曾孫、云門公長孫、懋臣長子,出繼簪臣為子。生于光緒戊戌年二月十三日卯時。妻鄧穎超。”展現在游人面前的這份周氏家譜,正好打開在周恩來親筆填寫的這頁上。
中明堂的西廂房,是當年周恩來的下榻處。此處面積不到10平方米,陳設極簡樸,唯一床、一桌、一椅而已。 由于年久失修,百歲堂建筑已有損毀。建國后,政府和人民出于對周的敬愛,曾多次計劃修繕,均被周勸止。五十年代末小作維修后,周又提出將祖居老屋交給國家使用。八十年代,政論代表紹興人民的意愿,對百歲堂進行全面整修,基本恢復原貌。由顧廷龍補書的“百歲壽母”匾額一方,高懸于儀門之上。大門門楣上方的門匾由陳云題寫,曰“周恩來祖居”。 “大音稀聲,大像無形”。一代偉人本無意在這里留下令萬眾矚目的足跡。然而,人民的感激,人民的懷念是有形而無價的。百歲堂可以作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