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城古運河導游詞
【薛福成故居】
薛福成是近代著名外交家、文學家,曾出使西歐四國,所以薛福成的故居又稱“欽使第”,俗稱“薛家花園”。它位于原西水關的內側,學前河在前面流過,是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這里原是南宋禮部尚書、愛國詩人尤袤,以及明太子太保、寄暢園創始人秦金的住宅所在地。清光緒年間,被薛福成購得,并由他親自規劃,建造了這座規模宏大、特色鮮明的住宅花園。他巧妙突破封建時代對于官僚宅第的有關規定,但又不違規。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打了一個漂亮的“擦邊球”。在建筑風格上,繼承了古代江南民居的傳統做法又有所突破,呈現出典型的近代特征。該建筑群整體分為一條中軸線和東西兩翼,且花園和天井庭院面積超過建筑占地面積,是名副其實的薛家花園。經過1995年至20xx年持續不斷地整修,原汁原味的薛福成故居以“整舊如舊”對外開放,成為古運河畔一顆燦爛的“亮點”。
【茂新面粉廠舊址】
請大家注意西水關橋左面的“茂新面粉廠舊址”。該廠初名保新面粉廠,是榮宗敬、榮德生兄弟在與別人合資創辦的,后由榮氏兄弟獨資經營。他們從四部磨面粉的法國進口石磨起家,發展為解放前中國民族工商業家的“首戶”,對中華民族做出了貢獻?谷諔馉幈l后,茂新廠被日軍炸毀。1946年由榮德生的四子榮毅仁主持修復,并擔任廠長。在茂新廠的檔案里,至今還保存著原國家副主席榮毅仁在茂新廠任職期間的工資單,以及當年使用過的辦公桌椅。20xx年茂新面粉廠停止生產,當年的制粉車間、麥倉、辦公大樓等三大建筑以及許多機器設備,作為工業遺產被完整的保留下來。20xx年在茂新面粉廠舊址內,開辟了“無錫中國民族工商業博物館”和“無錫市規劃展示館”,它們各以其豐富的內涵,成為工業遺產保護與合理利用相結合的成功范例。
【西水墩·西水仙廟】
各位來賓:現在我們的游船正圍繞“西水墩”前行。西水墩的面積十畝許,因曾是明太子太保秦金宅第的后花園,因此又叫“太保墩”。西水墩與我們開頭講到的黃埠墩,都是大運河無錫古航道的風水樞紐,黃埠墩是“天關”,西水墩是“地軸”。
到了明代末期,西水墩上開始建廟宇,祭祀明嘉靖年間抗倭殉難的何五路等三十六義士。后來這三十六義士附祀至南門外古運河畔王其勤祠堂——南水仙廟,而王其勤作為當年的無錫知縣,同樣以率民抗倭而著稱。這樣,西水墩上面的廟宇,就在清初順治年間,改祀在明天啟元年至四年擔任無錫知縣的水利專家劉五緯,他在任職無錫期間,治水有方,得到了百姓的愛戴,所以被尊作水仙。由于南門外已有南水仙廟,因此西門附近的就稱西水仙廟。該廟在清咸豐十年遭兵火燒毀,同治年間重建,光緒十五年由米商集資擴建,建筑面積達11300平方米。當年,每逢六月十一日西水仙生日,這里都要舉辦盛大廟會,廟里的內外戲臺同時演戲酬神,運河里看戲的船只云集,那景象就如魯迅先生在《社戲》中描寫的那樣,熱鬧非凡。20xx年,無錫市人民政府斥資修復西水仙廟,并對西水墩進行綠化、美化,辟為無錫市文化館。
【顯應橋】
各位來賓:我們乘坐的游船駛到了西水墩的北面,請大家在這兩條河流的分水口向里面看,只見梁溪河由此向西南緩緩流去,將流向蠡湖和太湖。那座架在梁溪河上的拱橋叫“顯應橋”。這里地處“引湖流運”的水利樞紐位置,據說這里的梁溪河水流還可以振興無錫文風,所以流傳下來內容豐富的掌故傳說。明代永樂年間,無錫縣學教諭也就是當時的無錫縣教育局長兼官學校長李湛,首倡無錫八景,這里定名為“梁溪曉月”,還用景名賦詩一首。請聽:
西溪幾曲環西城,城頭斜月澹朝晴。
舍波光搖碧玉碎,銀蟾影浸玻璃明。
雙河北接流脈遠,雉堞樓臺眼中見。
三里橋東曙色分,微茫煙樹連芳甸。
這首詩,也是今日古運河風貌帶“四門八區”中,“梁溪曉月”景區的文脈傳承點,過了前面那座“顯應橋”,我們將駛入第八個景區——舊城懷古。
【五愛家園·日暉巷】
請各位來賓向運河西岸看,這里原來是古老的棚下街和魚行街。從老地名中,不難想像出這里原來的面貌。21世紀初,結合低洼地改造,在拆遷舊房后,建造了15萬平方米的“五愛家園”,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條件。
與五愛家園隔河相對的是日暉巷歷史街區。這里保留著一片傳統民居,原名“石灰巷”,1974年按諧音改名“日暉巷”,在這小巷的兩側,原有老茶樓、醬園槽坊和小轉盤樓居民住宅等。呈現出老城區傳統街巷的寧靜和樸實。曾被贊譽為最能體現古運河人家風情的原生態、原結構的歷史街區。
【人民橋】
各位來賓:現在我們穿過的這座橋,老百姓習慣稱為西門橋。1958年,開辟橫貫無錫古城東西向的主干道“人民路”時,橋梁隨之拓寬,橋隨路名,稱“人民橋”。西門橋原來的橋址,還要在北面一點,它是無錫老西門前面的橋梁,始建于隋大業年間,宋、元、明、清時,多次重建,原名梁溪橋、清溪橋、梁清橋等,俗稱“西門吊橋”。橋之西,原有“五里街”通往惠山。清詩人秦瀛有《竹枝詞》道:“三月花開五里街,女郎踏花紅繡鞋,鞋邊雙雙飛蛺蝶,撲去又來頭上釵。”詩后原注:“惠山綺塍勝街,元明間最繁盛。謠曰:惠山街,五里長,踏花歸,鞋底香。”民國時,西門橋南移到現址。五里街也漸漸淡出視線,現僅;萆街苯忠恍《,訴說著歷史的滄桑。
【西直街小區】
請大家再往西面看,這里“西直街小區”的居民住宅樓,經過20xx年“穿衣戴帽”改造后,江南民居“黛瓦粉墻綠楊柳”的傳統風貌又回歸古運河畔。此情此景,令人倍感親切。大家知道,建筑是凝固的音樂,也是城市歷史文化的載體和積淀。古運河沿岸建筑,則是運河歷史文化內涵及其古樸風貌的直接體現。所以這種結合古運河風貌整治,使“老新村得實惠,新社區得美景”的做法,就像展示了一幅人水和諧、盛世宜居的美麗圖畫,給人以視覺的美感,更給人以心靈的感動。
【老西門舊址·永定橋】
請大家往右面看,這里是復興路路口。原是無錫老西門的城門所在地。而我們現在經過的這段河道,早先是梁溪河的一部分,后來作為護城河,所以無錫老西門原名“梁溪門”。到了明代嘉靖年間,這河道又確定為運河航道,城門之名也改為“試泉門”。從城門向東走,不遠處就是古代的無錫縣衙,說起它,在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第九十三回中,就提到了無錫縣衙。故事是這樣編的:宋江率部南征方臘時,黑旋風李逵首先攻進了無錫北門,大刀關勝隨即占領無錫縣衙,然后宋江在此出榜安民。當然這些情節都是虛構的,史無記載,姑妄聽之而已。
但從上面所講,可知這段古運河與無錫古城的關系最為密切,資格也最老,遙想悠悠往事,坐在這無錫縣衙中的歷代父母官中,也有幾多豪杰。例如:唐代大歷年間的無錫縣令敬澄,利用業余時間開閘了天下第二泉,現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宋熙寧朝的無錫縣令? 千之是大文豪蘇東坡的詩友,他曾在西水墩附近率民修建堤壩,用龍骨水車車水,通過梁溪河,引來太湖水,以湖濟運,取得了當年抗旱斗爭的勝利。再如明代的王其勤和劉五緯,一位是保境安民的抗倭英雄,一位是興修水利的專家型領導。老百姓為了紀念他們,為每人造了一座至今尚存的廟堂。清康熙年間的無錫知縣吳興祚,后在福建擔任副省級按察使期間,為施瑯平定中國臺灣,維護國家統一,作出了杰出貢獻,最終升任云貴總督,成為“上馬管軍,下馬管民”的一方封疆大吏。而光緒年間的無錫知縣廖綸,是位書法家,他在黿頭渚寫下“包孕吳越”四個大字,為黿頭渚今天成為無錫著名旅游品牌打下了最初的人文基礎。
各位來賓,前面已到“永定橋”,橋堍的那塊綠地,古稱“小尖”,穿過橋洞,我們又回到古運河風貌帶的第二個景區——北塘米市。
【四河八岸水景苑】
各位來賓:京杭大運河的蘇南運河,支流眾多,河網交叉,呈現一派秀美的江南水鄉風情。而此時此刻我們經過的四河八岸水景苑,就是這種水環境的典型代表。所謂“四河”指古運河、茅涇浜、橫浜和醬園浜。這里原來還有一條游山船浜,是無錫古代旅游發祥地,清乾隆進士楊蓮趺特意為此作了一首《竹枝詞》:“傍郭游船一道長,開窗先見踏船娘。銀泥勝子宜春貼,隔歲辛盤細細嘗。”這里又是大運河進入無錫古城區的北入口,歷來人氣很旺。范圍內原有兩條南北走向的老街巷:一條叫“橫浜里”,一條叫“石鋪頭”;還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就叫“茅涇浜”。這三條老街巷都是由粉墻黛瓦、排門木窗的民居和小商鋪構成,獨具“四河交會,八岸輻輳,街市濱水,人家枕河”的景觀特色。為這里恢復民族形式的休閑型的水街河市,提供了直接依據。
【江尖渚上團團轉】
各位來賓:我們剛上船游覽古運河時,是從這座“江尖渚”小島東側經過的,現在我們繞到了它的西側。由于過去江尖渚周圍來來往往的船只很多,不少又是大船和帆船,為了航行方便,所以環繞整個江尖渚一周,沒有一座橋梁,往返江尖渚只能靠擺渡船。為此衍生出“江尖渚上團團轉”這條無錫特有的諺語。關于該諺語的出處,原有幾個不同的版本,但流傳最廣的是孝子尋母的故事。據清乾隆年間出版的《錫金識小錄》記載:有一江西孝子,帶著養母,輾轉千里來無錫尋找生母,在江尖渚一時找不到擺渡船,環渚而呼,急的團團轉。民國時,戲劇家周貽白據此寫了一首《竹枝詞》:“隔水呼娘娘不應,江尖渚上四無憑,勸君莫笑團團轉,孝子尋母血淚凝。”這個故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的傳統美德,自有它的積極意義。
由于江尖渚四面環水,地勢又低,所以過去一下大雨,就容易造成水淹。為此在20xx年結合低洼地改造,搬遷島上居民421家,對原有建筑除建于“紙業公會舊址”保留下來,并列為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以外,其他的全部拆除。島上大量填土,建造以生態綠化為主的江尖公園。該公園在20xx年10月30日建成開放,占地面積約4公頃,有“天然氧吧”之稱,頗得市民好評。
【運河公園游船碼頭】
各位來賓:我們已一路平安,一路愉快地回到了游船始發站——運河公園碼頭。請大家帶好隨身物品,注意安全,有次序的上岸。歡迎各位來賓下次再來。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