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江蘇寒山寺的導游詞范文(通用4篇)
介紹江蘇寒山寺的導游詞范文 篇1
寒山寺是蘇州著名的古剎之一,始建于六朝時期的梁代大監年間(502~520xx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相傳,唐代貞觀年間,高僧寒山、拾得由天臺山來此住持,塔院遂改名寒山等。當時寺中有一口大鐘,以鐘聲悠揚宏亮聞名。唐代詩人張繼一次途經寒山寺,夜泊楓橋,半夜聞鐘聲,使孤舟之中含愁不眠的旅人觸發詩情,寫下了千古名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自張繼的名詩《楓橋夜泊》問世后,詩韻鐘聲,膾炙人口,寒山寺便更為人們所熟知,隨著詩的廣泛流傳,寒山寺名播海外。此刻,每年除夕之夜常有日本朋友專程趕來寒山寺聆聽古剎鐘聲。
古老的寒山寺,在歷經宋、元、明、清的一千多年中,曾五次毀于兵火、屢毀屢建。據志書記載,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0年)左右,節度使孫承佑建有七層寶塔。元末時寺與塔俱毀,于明洪武中又重建,正統年間知府況鐘再修。清咸豐十年(1860年)全寺毀于戰火,殿堂、樓閣均蕩為塵埃。現存的殿宇,則是在清光緒二十二年至宣統三年(1866~)重建的。
位于古運河畔,楓橋與江村橋之間的這座古寺,氣勢雄偉,山門前黃墻照壁矗立,寺門橫書古寒山寺匾額。透過林蔭小院,正中為大雄寶殿,殿內有釋迦牟尼像,佛座兩邊和后壁嵌有寒山子詩三十六首,有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羅聘以及鄭文焯所繪的寒山、抬得和豐干的寫意畫像石刻。那著名的寒山抬得塑像在大殿右側的偏殿內,一座巨大的蓮花座盤上,兩個袒胸露乳、蓬頭赤足的年輕胖和尚,一個手捧凈瓶,一個手執蓮花,純樸渾厚,嬉笑顏開。寒山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是唐代一位著名的詩僧,有詩三百余首,后人輯為《寒山子集》三卷。在大殿東西兩側偏殿內,還有小型香樟木雕刻的金身五百羅漢像,造型古樸,生動自然。殿后為藏經樓,環壁嵌著宋代張樗所書《金剛經》石刻,筆力剛勁秀逸,是傳世少見的珍品。藏經樓左右連以長廊,左邊折上方亭,亭內嵌有明、清詩人題詠寒山寺的詩文石刻;右邊通向鐘樓。
此刻我們所在的位置是寒山寺的主庭園,左側的花壇兩面嵌長條石刻兩塊,一為明代崇幀年間刻的“寒拾遺蹤”;另一刻清末江蘇巡撫程德全寫的“妙利宗風”。
此刻我們來到了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兩側沿墻分列十八羅漢坐像,都是明代的鐵鑄金羅漢,是從山西五臺山擎來的。寒山寺大雄寶殿的特色在于殿的后面。一般寺院中右側木架上掛一口鐘,左側木架上放鼓,體現出家人晨鐘暮鼓的修煉生活,但那里右側懸掛著的鐘,與眾不同,這就是我在車上提到的日本銅鐘。
個性值得一看的是背后正中墻上的寒山、拾得石刻像,為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羅聘所畫。他倆“狀如貧子,又似瘋狂”,寒山手指指地,笑口微開,似在講:“吾倆菩薩轉世,天機不可泄漏,你知,我知,天知地知。”拾得則袒胸笑顏,更逗人喜愛。
出大雄寶殿,左通普明寶塔和方丈室,右達名聞遐邇的聽“夜半鐘聲”的鐘樓,正前方的兩層屋宇是藏經樓。遠望屋頂,可見唐僧、孫悟空等西天取經塑像群。
講解到此結束。愿寒山寺的悠久文化歷史、迷人的鐘聲傳播友情,給各位帶來福音。謝謝大家
介紹江蘇寒山寺的導游詞范文 篇2
各位朋友,到蘇州旅游,寒山寺是人們向往的地方,今天我們游覽的景點就是寒山寺。寒山寺位于城西楓橋鎮,建于公元508至520xx年的梁代天監年間,當時名叫”妙利普明塔院”,唐朝時才叫寒山寺。寒山寺并非因山得名,而是因人得名。唐代時,寒山、拾得兩位高僧到此,后人為紀念寒山,改寺名為寒山寺。寒山確有其人,是唐朝詩僧,著有《寒山子詩集》留世。寒山寺自唐代以來一直名揚中外,魅力無窮,尋本探源,有這樣幾個原因:
第一,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詩,使它家喻戶曉。”月落鳥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些傳世佳句,起到了文因景傳,景因文名,鐘聲詩韻,名揚百世的效果。該詩不但在我國流傳極廣,而且很早就傳到了一衣帶水的東鄰日本,因此,清代著名學者俞樾在《重修寒山寺記》一文中說過:”其國三尺之童無不能誦是詩者。”到今天它仍被編人日本學校教科書中。在東南亞、歐美,這些詩句也很受青睞。
第二,佛門弟子一直認為,曾住持過此寺的唐代和尚寒山、拾得,分別是文殊、普賢兩位菩薩轉世的高僧,并把他們神化為我國的和合二仙,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神仙。民間傳說,拾得和尚乘了寒山寺里的一口鐘,飄洋過海到過日本一個名叫薩堤的地方,傳播佛學和中國文化。這個故事曾以連環畫的藝術形式在日本的1989年第4期《中國醫報》雜志上登載,題為《寒山寺鐘聲》,更使寒山寺多了個娓娓動聽的中日友好話題。
第三,民間相傳,張繼詩中涉及的鐘,歷經滄桑,在明末流入日本。清末,日本山田寒山先生便四處探尋,欲將此鐘歸還原主,但終無下落,便募捐集資,鑄一對青銅鐘,一送寒山寺,一留日本館山寺。在中日民間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史冊中,寫下了美好的一頁。
第四,寒山寺的鐘聲不但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內涵,還有奇妙的功能,這功能用12個字可以概括二”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菩提,在梵文(即印度古代文字)中意為”覺悟””大徹大悟”。所以旅游者都要親自聆聽寒山寺的鐘聲。
唐代詩人張繼當年進京考試名落孫山,歸途中夜泊楓橋,正是聽了夜半寒山寺鐘聲的啟迪,靈感頓開,寫下了楓橋夜泊這首千古絕唱,在中國文學史上占了引人注目的一席。也正是寒山寺鐘聲使他消了煩惱,繼續寒窗苦讀,后來再次赴京城應試,結果中了進士。總之,蘇州寒山寺的鐘聲能安撫心神,啟迪思維,寄托美好期望。現在我們就要進入寒山寺景區了。
介紹江蘇寒山寺的導游詞范文 篇3
各位朋友,到蘇州旅游,寒山寺是人們向往的地方,今天我們游覽的景點就是寒山寺。寒山寺位于城西楓橋鎮,建于公元508至520xx年的梁代天監年間,當時名叫"妙利普明塔院",唐朝時才叫寒山寺。寒山寺并非因山得名,而是因人得名。唐代時,寒山、拾得兩位高僧到此,后人為紀念寒山,改寺名為寒山寺。寒山確有其人,是唐朝詩僧,著有《寒山子詩集》留世。寒山寺自唐代以來一直名揚中外,魅力無窮,尋本探源,有這樣幾個原因:
第一,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詩,使它家喻戶曉。"月落鳥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些傳世佳句,起到了文因景傳,景因文名,鐘聲詩韻,名揚百世的效果。該詩不但在我國流傳極廣,而且很早就傳到了一衣帶水的東鄰日本,因此,清代著名學者俞樾在《重修寒山寺記》一文中說過:"其國三尺之童無不能誦是詩者。"到今天它仍被編人日本學校教科書中。在東南亞、歐美,這些詩句也很受青睞。
第二,佛門弟子一直認為,曾住持過此寺的唐代和尚寒山、拾得,分別是文殊、普賢兩位菩薩轉世的高僧,并把他們神化為我國的和合二仙,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神仙。民間傳說,拾得和尚乘了寒山寺里的一口鐘,飄洋過海到過日本一個名叫薩堤的地方,傳播佛學和中國文化。這個故事曾以連環畫的藝術形式在日本的1989年第4期《中國醫報》雜志上登載,題為《寒山寺鐘聲》,更使寒山寺多了個娓娓動聽的中日友好話題。
第三,民間相傳,張繼詩中涉及的鐘,歷經滄桑,在明末流入日本。清末,日本山田寒山先生便四處探尋,欲將此鐘歸還原主,但終無下落,便募捐集資,鑄一對青銅鐘,一送寒山寺,一留日本館山寺。在中日民間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史冊中,寫下了美好的一頁。
第四,寒山寺的鐘聲不但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內涵,還有奇妙的功能,這功能用12個字可以概括二"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菩提,在梵文(即印度古代文字)中意為"覺悟""大徹大悟"。所以旅游者都要親自聆聽寒山寺的鐘聲。
唐代詩人張繼當年進京考試名落孫山,歸途中夜泊楓橋,正是聽了夜半寒山寺鐘聲的啟迪,靈感頓開,寫下了楓橋夜泊這首千古絕唱,在中國文學史上占了引人注目的一席。也正是寒山寺鐘聲使他消了煩惱,繼續寒窗苦讀,后來再次赴京城應試,結果中了進士。總之,蘇州寒山寺的鐘聲能安撫心神,啟迪思維,寄托美好期望。現在我們就要進入寒山寺景區了。
寒山寺景區擁有"古寺、古橋、古關、古鎮、古運河"供游人游覽。古寺,指寒山寺。古關,指大運河和上塘河交匯處的鐵鈴關,建于公元1557年,為明代抗擊倭寇的關隘,城樓雄偉。古橋,指寒山寺西側大運河上的江村橋和楓橋,詩人張繼名句"江楓漁火對愁眠"中的江楓,就指這兩座橋。古鎮,就是寒山寺所在的楓橋鎮,粉墻黛瓦的民居,鱗次櫛比的商店、茶館、書場,一派姑蘇水鄉風光。古運河,指寒山寺旁的京杭大運河。大運河從北京到杭州全長1794公里,是公元605至620xx年間隋煬帝時開鑿的。大運河促進了南北物資和文化交流,也給蘇州的經濟帶來了繁榮。
介紹江蘇寒山寺的導游詞范文 篇4
寒山寺是蘇州著名的古剎之一,始建于六朝時期的梁代大監年間(502~520xx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相傳,唐代貞觀年間,高僧寒山、拾得由天臺山來此住持,塔院遂改名寒山等。當時寺中有一口大鐘,以鐘聲悠揚宏亮聞名。唐代詩人張繼一次途經寒山寺,夜泊楓橋,半夜聞鐘聲,使孤舟之中含愁不眠的旅人觸發詩情,寫下了千古名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自張繼的名詩《楓橋夜泊》問世后,詩韻鐘聲,膾炙人口,寒山寺便更為人們所熟知,隨著詩的廣泛流傳,寒山寺名播海外。現在,每年除夕之夜常有日本朋友專程趕來寒山寺聆聽古剎鐘聲。
古老的寒山寺,在歷經宋、元、明、清的一千多年中,曾五次毀于兵火、屢毀屢建。據志書記載,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0年)左右,節度使孫承佑建有七層寶塔。元末時寺與塔俱毀,于明洪武中又重建,正統年間知府況鐘再修。清咸豐十年(1860年)全寺毀于戰火,殿堂、樓閣均蕩為塵埃。現存的殿宇,則是在清光緒二十二年至宣統三年(1866~)重建的。
位于古運河畔,楓橋與江村橋之間的這座古寺,氣勢雄偉,山門前黃墻照壁矗立,寺門橫書古寒山寺匾額。通過林蔭小院,正中為大雄寶殿,殿內有釋迦牟尼像,佛座兩邊和后壁嵌有寒山子詩三十六首,有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羅聘以及鄭文焯所繪的寒山、抬得和豐干的寫意畫像石刻。那著名的寒山抬得塑像在大殿右側的偏殿內,一座巨大的蓮花座盤上,兩個袒胸露乳、蓬頭赤足的年輕胖和尚,一個手捧凈瓶,一個手執蓮花,純樸渾厚,嬉笑顏開。寒山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是唐代一位著名的詩僧,有詩三百余首,后人輯為《寒山子集》三卷。在大殿東西兩側偏殿內,還有小型香樟木雕刻的金身五百羅漢像,造型古樸,生動自然。殿后為藏經樓,環壁嵌著宋代張樗所書《金剛經》石刻,筆力剛勁秀逸,是傳世少見的珍品。藏經樓左右連以長廊,左邊折上方亭,亭內嵌有明、清詩人題詠寒山寺的詩文石刻;右邊通向鐘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