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展理念揭示高質量發展之路范文(精選3篇)
新發展理念揭示高質量發展之路范文 篇1
新發展理念科學回答了在新時代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的重大問題,對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一定的發展實踐都是由一定的發展理念來引領的。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成敗。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總是根據形勢和任務的變化,適時提出相應的發展理念和戰略,引領和指導發展實踐,推動中國實現了發展跨越,使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迎來了光明前景。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發展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其中一項重要任務是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新發展理念揭示了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深入理解新發展理念的理論內涵和實踐要求,讓新發展理念落地生根、變成普遍實踐,才能順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新發展理念繼承和發展了我們黨的發展理論。新發展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繼承和發展了我們黨的發展理論。新發展理念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強調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發展的生產力標準,強調著力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實現我國生產力水平總體躍升;強調不斷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強調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協調性。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新發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發展理念深刻洞悉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必須跨越兩大關口。第一個關口就是非常規的我國經濟發展現階段特有的關口,特別是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第二個關口就是常規性的長期性的關口,也就是要大力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新發展理念科學回答了在新時代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的重大問題,是引領我國發展全局深刻變革的科學指引,對于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新發展理念為解決我國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和挑戰提供戰略指引。在新時代,我國發展既面臨難得機遇,也面對一些突出問題和挑戰,如發展方式粗放、創新能力不強、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生態環境形勢嚴峻、民生領域短板突出等。新發展理念是針對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和挑戰提出的戰略指引。堅持創新發展,就要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堅持協調發展,就要推動區域協同、城鄉一體、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經濟建設國防建設融合,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后勁。堅持綠色發展,就要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設美麗中國。堅持開放發展,就要通過豐富對外開放內涵、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堅持共享發展,就要解決好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努力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我們一定能夠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使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再邁上一個大臺階。
新發展理念揭示高質量發展之路范文 篇2
親愛的兄弟們:
今天是618,也是京東12周年的生日。每一年,我們的生日都是在燈火通明中迎來,在通宵達旦中度過,在倉庫、在配送站、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兄弟們或汗流浹背、或風塵仆仆,正是你們這些年的堅守和付出,才為京東贏得了今天的尊重和成就。
這12年正好是中國傳統經濟向互聯網經濟轉型的一個時代更替。京東的發展離不開這次互聯網浪潮帶來的歷史機遇,但回歸個體,我們更需要感謝的是這些年來我們所經歷的波折和坎坷,這些艱辛讓我們學會了把握機會,學會了珍惜資源,也學會了審慎和反思。站在12年的關口,我也想借此機會,和大家再次回顧一下一直以來支持京東走到今天的力量是什么:
1、不忘初心。
京東是為創造價值而生的企業。從創業第一天起,我們做任何事情,都不會考慮這件事是不是苦、是不是累、是不是利潤少。無論是自建物流,還是農村電商,還是O2O,進入每一個領域之前我們都會問自己三個問題:這件事有沒有改善用戶體驗、有沒有提升產業效率、有沒有降低社會成本?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做!請大家牢記,京東的現在和未來一定取決于我們在產業鏈當中的價值貢獻。
2、堅持信仰。
“誠信”是京東的企業信仰。我們沒有背景、沒有資源,完全依靠兄弟們白手起家一路走來,誠信是京東唯一的立足之本。雖然總有人不斷的試圖從道德上擊垮我們,從根基上動搖我們,但我們一次又一次的地實際行動證明了京東賺的每一分錢都是干凈的!堅持恪守誠信的企業價值觀使我們持續贏得了尊重。
3、放下驕傲。
京東發展的歷史是戰斗拼搏的歷史。由于客觀原因,我們每一項業務起步的時候都不是第一的業務,但我們硬是憑借超強的執行力和創業精神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第一。現在公司做大了,則更需要我們保持英雄本色,放下驕傲、心懷敬畏,依靠組織的靈活變革和制度的有效保障,傳承創業時期的敏銳、執行和激情,這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
4、以人為本。
在京東的倒三角管理模型中,團隊永遠都是我們發展的基石。過去,我和管理團隊花了大量的時間在人才的培養和梯隊建設上,無論是內部人才培養計劃、管培生計劃還是國際管培生計劃,幾年來,京東孕育出來的大量優秀人才已經走到一線挑起大梁,撐起了京東未來發展的大帆。努力為有夢想的京東人提供更多機會和更大舞臺也是京東得以不斷超越自己的秘訣。
兄弟們,12年的時間公司從一個小柜臺變成了服務上億中國人的大型企業,團隊從幾十個人變成了幾萬人,銷售額從幾百萬變成了幾千億。我們成長了,但我們的核心使命和精神永遠沒有改變。未來我們的困難和挑戰要遠比前12年來的更多,讓我們心懷激情、牢記使命、勇敢前行。下一個12年,讓世界看到一個更加強大、更加努力,更受尊敬的京東!
新發展理念揭示高質量發展之路范文 篇3
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無論與哪個經濟體相比,無論拿什么尺度來衡量,這些成就都是輝煌的,值得大書特書。需要引起注意和思考的是,中國改革開放成功個案是否就證明:只要進行改革開放就一定會取得成功呢?恐怕未必如此。從世界歷史來看,不管是在過去420xx年里還是在過去40年里,很多國家、地區都進行過改革或開放,但事實上失敗的多、成功的少。
那種認為只要進行改革開放就必然會帶來繁榮昌盛的觀點,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際上都缺乏依據
這里只以兩個時期為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面臨西方列強強大的軍事與經濟擠壓,很多國家都曾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希望實現現代化。在埃及,19世紀中葉總督薩義德開始進行土地、稅收、法律方面的改革,他創辦了埃及銀行,興建了第一條準軌鐵路。在奧斯曼帝國崩潰之前,它進行了將近一個世紀的改革。在伊朗,巴列維王朝的締造者禮薩·汗曾仿效西方,對伊朗進行一系列改革,包括興建伊朗縱貫鐵路,創辦德克蘭大學、進行國會改革等。在中國,清王朝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繼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后,又推出清末新政,改革涵蓋政治、經濟、軍事、司法、文教等各個領域。上述改革都沒有成功。只有日本,明治維新后,國力日漸強盛,走上現代化的道路。
在過去40年,1980年土耳其宣布開始經濟改革。同樣在1980年,數個東歐國家已經開始進行經濟改革。在上世紀整個80年代,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喀麥隆、岡比亞、加納、幾內亞、馬拉維、馬達加斯加、莫桑比克、尼日爾、坦桑尼亞、扎伊爾)開始改革;印度也開始改革。1983年,印度尼西亞開始經濟自由化的改革。1986年,越南開始革新開放。1986年,戈爾巴喬夫開始“新思維”導向的全方位改革。上世紀80年代末,一批拉美與加勒比地區國家開始結構改革。到1989年、1990年,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以及一些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紛紛改旗易幟,徹底按西方模式轉型。上述這些改革有的比較成功(如越南);有的經過多番試錯,才慢慢走上正軌(如印度);大多數失敗了,有些還敗得很慘,比如東歐的某些國家。
由此可見,進行改革開放的案例很多,但成功的案例并不太多。很多人不假思索地以為,只要進行改革開放,就必然會帶來繁榮昌盛。這種想法其實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際上都缺乏依據。僅僅有所謂的改革開放,未必能夠達到富國富民的目的。
除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以外,還需要具備什么樣的條件才能帶來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飛躍
在我看來,改革開放要成功,必須具備兩類前提。
第一類前提條件是堅實的基礎,包括政治基礎(獨立自主、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消除“分利集團”)、社會基礎(社會平等、人民健康、教育普及)、物質基礎(水利設施、農田基本建設、齊全完整的產業體系)。過去40年,中國的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新中國成立后的前30年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這種奠基的重要性,不管怎么強調都不過分。
第二類前提條件是要有一個有效政府,即具備基礎性國家能力的政府。因為每一項改革都必然導致利益重組;越是激烈的改革,利益重組的廣度、深度和烈度越大,翻船的可能性也就比較大。要應付這種局面,前提就是得有一個有效政府,能夠掌控全局,調動各種各樣的方式來緩和、減輕隨利益重組而來的沖擊,克服各種各樣的抵制和阻礙;這樣改革開放才能成功。換句話說,經濟實現增長,除了改革開放以外還需要一個因素,就是具備基礎性國家能力的有效政府。所謂國家能力,就是國家將自己的意志變為行動、化為現實的能力。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意志,即想辦成的事,但是要把意志變為行動、化為現實絕非易事。我認為,基礎性國家能力中以下七個方面至關重要:強制能力,即國家要掌握暴力、壟斷使用暴力的權力;汲取能力,即國家要能夠從社會與經濟中收取一部分資源,如財政稅收;濡化能力,即國家使得人民有共同的民族國家認同感,有內化于心的一套核心價值;此外,還有認證能力,規管能力、統領能力、再分配能力等。
從東方與西方的“大分流”看改革開放、國家能力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改革開放、國家能力與經濟增長是什么關系?從東方與西方的“大分流”中也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東西大分流”是指東方與西方在很長時間里沒有什么差別,但后來西方逐漸崛起,最后稱霸世界(有人稱之為“歐洲奇跡”),而東方卻一蹶不振,遠遠落到后面。而發生在18世紀中葉的工業革命就是分水嶺。在工業革命之前,歐洲是否發生過其它一些什么事情,而在東方卻還沒有發生?這些事情也許與工業革命有關聯,時間上的先后預示著邏輯上的因果。
在工業革命(18世紀下半葉-19世紀)之前,歐洲已經發生了五件大事:軍事革命(16-17世紀)、財政-軍事國家的出現(17-18世紀)、大規模殖民主義(16-19世紀)、大規模奴隸貿易(16-19世紀)、稅收增長(17-20世紀)。這五件大事都反映國家能力的變化,而國家能力的增強很可能與工業革命的出現有關。
我們先看一個簡單的事實,在歐洲出現近現代國家(即具有一定的強制能力與汲取能力的國家)之前,世界各個地區的狀況差不太多:經濟長期停滯,幾乎沒有什么增長。歐洲近現代國家開始出現以后(1520xx年以后),情況發生了變化,經濟增長開始提速。起初的增長提速并不明顯。不過,西歐那些國家的基礎性能力提高后,它們的經濟增速就逐漸加快了;二戰以后是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期。而中國在整個19世紀與20世紀上半葉,人均GDP的增速很低,甚至是負數。兩相對比,“大分流”的態勢十分清楚。
關于這一點,生活在那個時代的思想家霍布斯看得很透徹。“在沒有一個共同權力使大家懾服的時候,人們便處在所謂的戰爭狀態之下。這種戰爭是每一個人對每個人的戰爭。”“在這種狀況下,產業是無法存在的,因為其成果不穩定……” 他的意思很明白:一個有效國家是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必要條件。
亞當·斯密生活的時代比霍布斯晚了一個多世紀。流行的觀點認為,亞當·斯密只強調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而強烈反對國家干預。其實,這是對他極大的誤讀。如果認真仔細閱讀他的著作(如《國富論》第三篇與《關于法律、警察、歲入及軍備的演講》)就會發現,暴力始終是其關注的一個重點。在他看來,羅馬帝國崩潰后,歐洲之所以經濟停滯,是因為暴力盛行。換句話說,有效國家是斯密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前提;只有在有效國家的保障下,市場才能運作;沒有一個有效國家,市場主體根本無法正常運作。
需要注意的是,經濟“大分流”的時點,或更具體地說,英國工業革命的時點恰好與中西軍事大分流的時點吻合。這絕不是因為巧合,而是因為軍事革命造就了強制能力更加強大的現代國家,而具備強制能力的現代國家為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那么,強制能力具體如何影響經濟發展呢?從歐洲的歷史看,其作用表現在對內、對外兩方面。對內,強制能力可以為當時的“改革開放”保駕護航,創造一個霍布斯、斯密期盼的和平內部環境。對外,強制能力可以用來做三件事情:一是掠奪海外資源,其方式是殖民主義與奴隸貿易;二是打開海外市場;三是培養管理人才。
